[提要]

  雙碳之下,人們的目光越來越多投向清潔能源。

  地熱是清潔能源家族的優等生,根據碳排放綜合貢獻數,若煤炭為1,地熱僅為0.01,僅比核電高出一點。

  四川地熱資源豐富,可利用總量位居全國第3位,是名副其實的地熱大省。但實際上四川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不足千分之三,已開發的中深層水熱型地熱多數都是溫泉洗浴。

  地熱大省為何燒不熱市場?記者向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普通用戶尋求答案。在探訪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但是”。

  從宏觀層面談地熱,沒有人說不好;談到開發利用層面,無數的“但是”排在后面——有政策方面的,有消費習慣方面的,有成本、技術方面的……

  從資源變成能源,四川地熱想要真正“熱起來”還需要很長的路。昨天,四川在線發布《地熱空調:經濟和低碳的兩難選擇》對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癥結進行了關注,本期將重點探討中深層的溫泉開發利用的方向。

  四川地熱遇“冷”調查(下)

  跳出溫泉池,地熱“抬腳”邁向何方?

  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說起地熱,很多人不明就里;但是如果換一種說法“溫泉”,不需要多解釋,多數人都能恍然大悟,這就是地熱。

  深埋于地下200米到6000米左右,溫度最高可達200度的熱水和蒸汽,就是學術上所說的“水熱型地熱”,可用于供暖、洗浴療養、大棚種養殖、發電及工業利用等多個領域,但實際上,現階段國內地熱最為廣泛的應用只有溫泉洗浴。

  數據顯示,中國的地熱能直接利用率世界第一,占全球的43%,但發電等間接利用率僅占全球的0.27%。常年從事地熱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曾感嘆:“優質的地熱,都在溫泉池子里白白流掉了。”

  地熱不止于溫泉,這是地熱資源豐富地區開發利用的共識。但現實卻是,地熱資源抬起了泡在洗浴池子里的“腳”,遲遲走不出第二步。

  落空的目標:五年規劃只完成3.6%

  2003年,四川康盛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盛公司”)打算在康定做一個舊城改造項目,在考察中發現了縣城附近的二道橋溫泉:池子旁邊搭了幾塊木板,溫泉水汩汩地往外冒,似乎有種源源不斷的能量。

  意外的發現讓這家企業萌生了轉型的念頭,在短短不到20年的時間里,康盛公司成長為我國地熱行業的龍頭企業,康定也走上了地熱綜合利用的漫漫長征路。但遺憾的是,原計劃2017年在康定建成的四川首個地熱發電項目,至今仍然沒能實現投產并網。

  遺憾不止是康定。《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約530兆瓦。除去此前已建成近30兆瓦,“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地熱裝機容量為500兆瓦。

  但實際上,我國地熱發電事業在1977年西藏建成羊八井電站后,即基本呈現停滯狀態。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鄭克棪介紹,“十三五”以來,僅16兆瓦的西藏羊易電站和2.08兆瓦的幾處小型機組建成投產, 截至目前,中國的地熱發電進展僅完成了既定規劃目標的3.6%。

  用于發電的地熱主要為水熱型地熱,就是大眾所熟識的溫泉。溫泉一般發源于地殼板塊的交界處、地質大斷裂區及火山分布帶,地下水被地球深部的能量加熱,變成熱水、蒸汽,一有裂縫即在壓力的作用下竄涌而上,終至地表,形成溫泉。

  位于版塊交界處的西藏、云南、四川等省份都是地熱資源大省。其中,四川盆地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排名全國第一,占全國31.2%。

  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李曉介紹,四川深層地熱資源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其中,在德格—巴塘—鄉城地熱帶、甘孜—理塘地熱帶、爐霍—康定地熱帶云倉豐富的中高溫地熱資源,具有較高的發電潛力。

  豐富的資源,粗放的利用。據統計,全省水熱型地熱資源地熱點320余處,有240余處正在開發或開發建設中,但正規商業開發率不足20%。絕大多數溫泉旅游地還處在低檔次的資源開發初級階段,優質溫泉流入了理療、洗浴池子,高質量的熱能被白白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