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損害:
補栽補種樹木
11月3日,市林業局召開首例涉林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會,雨城區林業局、區檢察院、區法院、區公安分局、第三方鑒定機構、涉案賠償義務人唐某代理人及律師一并參加磋商會。市生態環境局列席,并給予工作指導。
唐某濫伐林木的行為,破壞了林業生態環境資源,損害了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根據《四川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程序規定(試行)》《雅安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賠償權利人和義務人就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認定、責任承擔、履行方式和期限等內容達成一致意見,并簽署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協議》。
“根據2019年《雅安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唐某的情形屬于適用范圍中‘在被追究刑事責任的生態環境資源類案件中,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其中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造成生態環境損害有明確賠償或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一項。”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解釋。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協議》簽署后,唐某除接受刑事處罰外,由四川省長江造林局蜀西分局設計作業,在多營鎮五營村異地補種樹苗10.5畝。“由于原破壞地尚種有樹木,因此我們采取異地補種的方式,在長江造林局造林作業區域內補種。”該負責人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七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濫伐林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在原地或者異地補種濫伐株數1倍以上3倍以下的樹木,可以處濫伐林木價值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故唐某造林、補栽樹木共1173株。”
教育意義:
加強林地保護
雅安森林資源豐富,全市林地面積1891.54萬畝,占市域面積的83.8%,森林覆蓋率達69.36%,林業經濟收入是林區群眾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在目前國家實行天然林保護制度,嚴格限制天然林采伐的大背景下,唐某為了經濟利益,擅自破壞天然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少部分單位或群眾法律意識淡薄,存在僥幸心理,以為偏遠林區監管難度大,濫伐林木、無證采伐等違法行為不會被發現,或受經濟利益驅使鋌而走險,不惜違法破壞森林資源。
此案的查處,對有同樣想法的人員起到了警示作用。
“我現在想在原來的林地里種植一些藥材,可能要涉及砍樹,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處理呢?”查看補種現場情況當天,唐某的妻子向雨城區林業局工作人員咨詢。
“經過這次事件后,無論是我、我的丈夫,還是我們周圍的人都明白了采伐林木必須辦理相關手續,并在許可范圍內采伐,以后不會再做這樣損壞林地的事了。”唐某的妻子說。
雨城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案涉及集體利益,晏場鎮后經村四組村民特別關注此事,這個案子屬典型的毀林案。案件的依法高效查辦切實維護了法律的權威性和群眾的合法利益,體現了林業主管部門嚴格保護森林資源,依法嚴厲打擊各類涉林違法犯罪行為的決心,通過以案釋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對群眾普法宣傳教育起到良好效果。
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雅安首宗林業生態損害賠償磋商協議的成功簽訂,對全市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工作起到強有力的示范作用,下一步,雅安林業部門將不斷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繼續以高壓態勢打擊生態環境損害行為,讓侵占生態環境的違法者得到應有懲處,將“環境有價,損害擔責”落到實處,守護雅安的綠水青山。
本報記者 魯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