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鐘帆 整理報道

  千年米倉道上,地處川陜交界處的巴中,石窟分布廣、造像多。近日,南江縣赤溪鎮境內又發現一處石窟摩崖造像,經初步調查,或為晚唐至明清時期的作品。

  這處石窟摩崖造像位于南江河寡婦橋段河東岸,為米倉古道支線,是唐宋時期上接巴中、下達南江的重要線路,距離最近的一戶村民家大約百米,位置十分偏僻。據巴中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介紹,經過他們初步調查,此處石窟造像有兩個部分組成,共計10余龕、26尊、塔基1座,其中4龕未鑿刻完成。

  “石窟造像分別刻在兩塊獨立的大石頭上,從佛像風格、造型來看,兩塊巨石上的石窟造像是不同時期的作品。”據南江縣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其中一塊巨石上的石窟造像經調查,很大可能是晚唐時期的作品,“這個石窟造像沒有上色,遠看巨石輪廓形似一個人頭,是背屏式佛中佛的形態,而且石窟造像是背朝河面的。”該工作人員稱,此兩處細節,在巴中境內都極為少見,且這塊巨石并未發現移動痕跡。

  目前,這處石窟摩崖造像仍在進一步調查當中。下一步,巴中市、縣文物部門將進行詳細勘測和調查研究,并錄入不可移動文物基礎信息系統,后續將納入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預備名錄。

  記者了解到,在今年開展的石窟寺專項調查中,巴中新發現7處規模較大、保存完好、價值較高的石窟寺,進一步豐富了巴中石窟資源體系。據統計,巴中現有石窟223處,800余窟龕,15000余尊造像。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7點(南龕、北龕、西龕、水寧寺、石門寺、千佛巖、白乳溪石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

  為系統解決石窟保護問題,巴中市在獲得地方立法權后,出臺了四川省首部石窟保護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巴中市石窟保護條例》。并按照“多規合一”的要求,將石窟保護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建立了重大建設項目文物保護前置審查制度、文物保護風險評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