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四川新聞12月20日電 (記者 張浪)記者20日從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和《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簡稱《案例》)目前已經成都市政府審定同意正式發布。據悉,這一舉措旨在提高各級各部門對綠色低碳發展戰略意義的認識,激發更多低碳潛力和動能,為全市綠色低碳發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徑,同時也為各區(市)縣、市級有關部門和單位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工作中提供參考借鑒。

  “自2017年成都發布全國首個城市級綠色低碳發展報告以來,今年已是第四年持續發布?!背啥际猩鷳B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處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說,《報告》分為綜合篇、重點工作篇、區域亮點篇、典型案例篇、政策篇、附錄六大部分,多層次、多維度展示了“十三五”特別是2020年以來全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最新進展,提出了“雙碳”戰略背景下,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努力開啟超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愿景展望。

  而《案例》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來全市各行業、各領域、各地區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成效和先進做法。包括城市低碳布局、低碳產業發展、綠色低碳交通、節能低碳建筑、能源替代優化、生態系統建設、公共機構示范、綠色低碳制造(技術)、制度平臺創新、低碳宣教合作等十個方面共100個具有較強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綠色低碳發展優良案例。

  記者了解到,成都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按照“綠色復蘇”要求,持之以恒塑造“一山連兩翼”城市空間格局,加快構建“5+5+1”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聚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系統構建綠色低碳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全市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城市環境更加宜居。公園城市建設入選全球28個應對氣候變化基于自然解決方案案例,“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責任考評居全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最低,綠色低碳正加快成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鮮明的特質和最持久的優勢。

  “在推動經濟綠色轉型方面,成都突出低碳引領,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支撐、以新經濟為引領的高質量現代化開放型產業體系,經濟發展效益和質量持續提升?!笔猩鷳B環境局總工程師楊斌平介紹說,全面劃定66個產業功能區核心起步區,五大現代制造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9%,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突破萬億元,電子信息產業成為首個萬億級產業集群,生態環境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加速現代服務業復蘇,入選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第三產業比重提升至65.7%。新經濟企業累計達45.8萬戶,活力指數居全國第三,獲評最適宜新經濟發展的城市。穩步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基本形成農業產業功能區主導區域發展的新模式,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綜合水平位列全國第3。

  在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上,成都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堅持節約優先,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以清潔能源為主的用能格局持續鞏固。完善清潔能源供給基礎設施,加強重點領域節能降耗,燃煤鍋爐基本實現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費占比44.2%,沃爾沃汽車成都工廠成為全國首家實現電能零碳排放的汽車工廠。加快構建氫能產業生態圈,落地東方電氣氫能產業園,累計建成加氫站2座、推廣氫燃料電池車370輛,氫能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0億元,位列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排行榜第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