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成棟 文露敏

  四川種植面積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但企業卻因為產品名稱卻成了“被告”

  “簡直荒唐。”11月24日晚,四川在線記者撥通了四川省花椒產業促進會會長王明玨的手機。電話那頭,王明玨仍然氣憤不已。

  日前,四川多家餐館因招牌、菜品上含有“青花椒”三個字而被告上法庭。原告均是此前注冊“青花椒”品牌的上海萬翠堂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看似荒唐的事件,背后指向一個問題:農產品品牌建設等領域的短板。

  現狀:

  四川是花椒第一大省,但大區域性品牌建設仍是短板

  “四川的花椒,以及青花椒產量和面積都位居全國第一。”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院長吳銀明介紹,花椒分為紅花椒和青花椒兩類。

  前者,屬于蕓香科花椒亞屬,果實成熟后為紅色;后者,屬于蕓香科崖椒亞屬,包括竹葉花椒和藤椒等,果實呈青色。根據統計,目前全省花椒總種植面積570萬畝。其中,青花椒340萬畝、年產鮮花椒100萬噸左右 ,均位居全國第一。

  “但沒有全省性的商業品牌或者區域公共品牌。”川內某知名調味品企業負責人坦言,作為有名的“致富樹”,青花椒較紅花椒管理方便,且盛產期每畝年產值多在數千元。由此,過去十年箭,借助新一輪退耕還林和脫貧攻堅,四川花椒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集中在種植環節,“主要是面積和產量上去了。”但在市場交易體系搭建、品牌打造等領域的表現,并不能與四川全國花椒第一大省地位相匹配。

  不少花椒種植和加工企業坦言,四川的花椒品牌目前多數停留在以產出為主導的縣(市、區)級層面。如“漢源花椒”、“平昌青花椒”“茂縣花椒”等。

  但放眼省外產區,多數已步入“區域公共品牌+企業自有品牌”之路。即,政府注冊區域公共品牌并指定品牌使用辦法和產品標準。企業的產品只要合格,即可無償使用公共品牌。

  “等于是人家的企業有雙重保護,一層是公共品牌,保護的是大區域、大產地;一層是企業自己,保護的是自家產品。”一位不愿具名的青花椒銷售商坦言,本次陷入“侵權”風波的企業,絕大部分是四川企業,原因正在于此,“其他產區它(上海萬翠堂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根本不敢‘碰瓷’,因為人家品牌注冊的比它早,而且是以政府推動的公用品牌形式存在的。”

  比如,同樣是種植青花椒,重慶江津區早在2004年便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隨后注冊成功“江津花椒”并成為區域共用品牌。2019年11月,“江津花椒”上榜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去年7月,“江津花椒”更是入選中歐地理標志第二批保護名單。

  再例如,作為四川菜籽油的省級區域品牌“天府菜油”,2019年成功注冊以來,已有10家企業獲得授權使用,并引領川油產業在競爭激烈的油料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呼吁:

  除了維護企業正常權益,還要想辦法給更多“川字號”農產品“上戶口”

  王明玨介紹,12月23日和24日,四川省花椒產業發展促進會分別聯系全國花椒行業專家、全國各地花椒協會、律師、商標代理機構召開緊急電話會議,針對“侵權”事件進行討論。初步得出的結論是:青花椒就是花椒的一個種類,也是屬于公用名稱,是惡意搶注商標行為。

  王明玨介紹,目前四川省花椒產業發展促進會已開始向川內花椒企業提供法律幫助。

  多位律師向記者表示,以將農產品種類名稱注冊成商標并采取“游擊戰”和“襲擾戰”方式(反復起訴與撤訴,讓被告方疲于應付)以試圖逼迫其他企業就范(逼迫企業和解并賠償),已涉嫌違反多項法規。

  不過,著眼未來,吳銀明等人呼吁,應參照川茶的“天府龍芽”和川油的“天府菜油”已有省級區域公共品牌做法,打造更多包括花椒在內多個“川字號”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以避免“青花椒侵權”類似事件再次上演。

  “四川是農業大省,多項農產品產品位居全國前列。比如,晚熟柑橘、紅心獼猴桃等。”四川省社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意味著前述四川農產品是建立在區域內獨特自然資源或產業資源的基礎上,具備產品和資源優勢,具備“上戶口”——設立區域公共品牌——的條件。

  不過,根據此前農業農村部等部委規定,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權益不應屬于企業、集團和個人所有。“而且,我省的大部分涉農企業規模都不算大,也無法去管理這個區域公共品牌。”因此,業內人士呼吁,產地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快品牌注冊、設立并強化管理,既能引領“川字號”做大做強,也能維護企業和農戶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