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促進

  為美食文化樹起“一桿旗”

  米其林指南落地成都,還有更深遠的意義。麥建玲說,目前,國內沒有獨立的機構負責餐廳星級評定,也缺乏單獨的標準,真正具有公信力的美食指南還未出現。“米其林作為世界美食寶典,有一套公正、獨立的評價體系,這對于川菜、四川餐飲業都是一種促進。”

  米其林指南在全球擁有不同美食文化的國家之間,采用同樣的評估標準,其用意在于保證統一的用餐體驗。但眾口難調之下,難免爭議重重。

  對于爭議,肖玉凱這樣理解:“川菜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融合創新的歷史,集納四方口味,取材于當地多樣食材,味型豐富。”他認為,身為川菜廚師,有時難免會面對川菜與西菜、新式與傳統的矛盾,這時,要有自己的定見。

  “我們經得起測評,歡迎米其林指南落地成都。”作為川菜的“頭號粉絲”,麥建玲有著天然的自信,“但這不是說我們要迷信它,因為一種標準很難囊括世界各地的美食。它對中國菜的研究程度和制定的評定標準如何,我們無從知曉。按他們的標準評出來的餐廳是否被接受和認同,需要時間去檢驗。”

  不迷信米其林對成都美食的定義,并不意味著標準不重要。相反,對于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而言,標準起著“一桿旗”的作用。麥建玲表示,沒有定義和標準,評定就無依據,就不利于傳播和發展。“關鍵在于,要制定出符合中國菜的評價標準,建立相對獨立且具公信力的科學評價體系。”

  這種標準不僅是烹飪技術上的,也是品評、賞鑒方面的。一個好的標準,首先需要嚴謹的科學性——是否健康?是否新鮮?是否應時應季?其次要有鮮明的文化性——怎樣守正創新?如何融合發展?有沒有自己的文化IP?最后還要有獨特的藝術性、原創性。

  米其林指南不僅帶來了對四川美食的肯定,還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肖玉凱認為,川菜既可以傳統,又可以現代,需要從創作理念、烹飪技術、表達方式、服務方式、出品呈現、餐具設計等多種角度進行創新。同時,要借鑒米其林的精神,讓一種職業變得更專業,讓在職的餐飲人更熱愛自己的職業,讓廚師在一個注重美食的文化里備受尊重,并努力拼搏。

  在采訪最后,麥建玲打開手機相冊,翻出一道符合她對四川美食定義的菜品。這道叫作“推紗望月”的菜肴,以竹蓀做窗紗、以魚豆花做新月,審美價值極高。“閉門推出窗前月,投石沖開水底天。一道菜,帶出了一段人文故事,拉動了旅游,帶動了產業。”麥建玲說,一方餐桌,擁有無限能量,以至不能被簡單定義——這就是川菜真正的魅力所在。(記者 文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