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文露敏 攝影 華小峰
名片

省人大代表、遂寧市農業農村局正高級經濟師楊茂君
我長期在“三農”一線工作,鄉村人才問題是個老問題。從全省來看,表現在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缺乏聯農帶農“領頭人”。以遂寧市為例,我觀察到,留在農村創辦企業、領辦合作社、發展家庭農場的,大都是些上了年紀的人,文化程度也不高。當前,各地十分重視鄉村人才培育工作,但在對象遴選、培育方式、政策支持等方面,還不是很精準,農業科技人才缺乏,廣大農村既缺人氣、更缺人才,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更是少之甚少。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育才、留才兩個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激勵服務機制,精心用才愛才,讓鄉村人才不僅引得進,更要留得住、干得好。
我在調研中發現,當前農村最需要激活的有三類人才:一是農業科技人員,二是鄉賢能人,三是高素質農民。
對于農業科技人員,要用好用活。可以對農業經濟管理、畜牧獸醫等現有高層次人才實行“特聘”制度,解決好“高職低聘”問題,激發在崗人才的動力。通過高等院校定向培養,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從大學生、鄉土專家、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中招募一批特聘農技員,解決鄉鎮農技人才短缺、素質較低、隊伍不穩的問題。同時鼓勵在崗農業技術人員直接參與農業產業發展,支持涉農技術人員兼職兼薪或以技術入股參與農業企業發展,讓人才“柔性”流動起來。
對于鄉賢能人,要激勵回歸。比如,實施“鄉賢回饋”工程,鼓勵鄉賢回村任職,帶動家鄉發展。一些離退休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要允許回原籍落戶、繼承或者購買宅基地,重修或者建房安家,并解決土地流轉及相關公共服務權益等問題,讓他們“告老還鄉”,參與家鄉建設和治理。特別是企業家、專家學者、醫生教師、技能人才等重點對象,要實現項目回歸、人才回鄉、技術回援、文化反哺。
對于高素質農民,要內培外引。可以建立農民培訓與成人職業教育銜接培養機制,中高等院校設立適應“三農”發展人才需求的專業,采取學費補助、免費培訓等形式,鼓勵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返鄉回鄉農民等接受技能培訓,擔當鄉村產業新的領頭人。對應屆畢業生到農村創業就業的,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重點培養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營銷能人,鼓勵大家抱團發展,讓更多年輕人愿意投身農業、扎根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