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遍170多個縣區,摸清四川楨楠“家底”

  2004年,25歲的辜云杰從川農大林學專業森林培育方向碩士畢業,進入省林科院,跟著桉樹專家胡天宇、林木遺傳育種專家羅建勛等老一輩林木科研工作者,開展四川特色林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與測定評價等工作。

  “種質資源收集是基礎,先摸清家底再育種。”他說,收集工作直到現在仍未中斷,并非走走看看就行。經常一次出差就要十天半個月,有些資源采集難度大。比如川南地區的楨楠,樹體高大,要爬上樹去采。過程中,不慎滑到、摔倒、摔傷是家常便飯。

  目前,辜云杰已跑遍全省所有市州和170多個縣區,收集了楨楠、紅豆、馬褂木、紅椿、香椿、香樟等近3000份四川特色林木種質資源,分別保存在川南、川中、川東等地的林業科技示范園區以及相關的國有林場。

  2007年,借參加中國林科院林木種質資源收集課題機會,辜云杰將研究重點聚焦到楨楠。“楨楠是四川木材中名氣最大的樹種之一。”辜云杰說,它木紋漂亮,自帶香味,耐腐蝕,木材價值高。

  “以前川西、川南地區很多民居都是用楨楠建造的,據說明清時期修宮殿主要就是用的從四川采伐的楨楠,約10萬根。直到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歡搜集老房子上的楨楠屋梁。”辜云杰表示,楨楠在自然狀態下需生長上百年才能用,而當時缺乏人工栽培技術。他們希望通過課題研究,將這種珍貴的種質資源保留下來。

  種子須“沙藏”,培育技術從“0”到全面成熟

  查閱資料、與基層林業工作者交談,辜云杰團隊在全省各地對楨楠生長保護情況進行系統摸底調查,同時采集種子。楨楠種子一般10月至11月成熟,次年3月開春后播種。“有些樹存在‘大小年’,即有些年結種有些年不結,不得不每年跟蹤采集。”

  “我們第一次將楨楠種子采回后,根據其他樹種低溫保存經驗,將其保存在冰箱里。結果第二年開春后發現種子活力全部喪失了。”辜云杰說,后來經過反復試驗發現,楨楠種子適合“沙藏”,即:需要一定濕度的活沙(能捏成團又不能捏出水),將種子裹在沙中,放在陰涼處方可保存。

  調查發現,楨楠比較零散地分布在四川1500米以下的地區,比如成都的多個區縣都有生長,主要在一些村民的房前屋后,但總體數量不多。同時,存在人為破壞情況。比如,有人為了利用楨楠木材,對活樹淋開水、潑鹽酸,樹死了就可以申請砍掉賣掉。

  在團隊開展科研工作以前,我國的楨楠人工栽培技術為“0”。辜云杰在成都、雅安、樂山、宜賓、瀘州等多地奔走,收集大量楨楠種子,然后進行評價。“就是將這些種子進行育苗,并在想要推廣的地區建試驗林,進行規模化栽種,然后連續多年多點觀測,從而選出那些生長速度快、抗病蟲害能力強、木材質量好的良種。”

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

  試驗中,團隊對育苗基質進行了改良,在輕基質營養袋中播種。裝了營養土的普通營養袋重量在500克左右,而輕基質營養袋只有50克左右,類似川南油樟熬油后廢棄的油樟葉,可作為其中的輕基質,實現變廢為寶。

  從2010年團隊對楨楠樹種的繁育技術進行系統研究開始,到現在,辜云杰團隊已形成了楨楠種子育苗、扦插育苗、產區區劃、施肥、修枝、整形等成熟的培育技術體系。

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

  一般而言,楨楠野外生長非常緩慢。胸徑(距離地面1.3米高處測得的樹干直徑)每年平均生長不超過0.5厘米,高度約20-30厘米。

  采用他們的科學培育方法,團隊在眉山、樂至等基地栽培的楨楠試驗林,預計前20年胸徑平均能長1.2厘米左右。

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

  在樂至、眉山等林業科技示范園區中,人工栽培的楨楠林郁郁蔥蔥。2010年以來,瀘州、樂山、雅安、成都等人工栽培的楨楠已超過10萬畝。

  在辜云杰看來, 四川省目前正在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楨楠作為我省珍貴的作用樹種,在儲備林建設、碳匯工程等將發揮極大的作用。

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辜云杰團隊人工培育的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