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孟雙 四川在線記者 蘭珍
花色青銅鍛造技藝,歷史悠久。從西藏流傳到甘孜州后,在白玉縣扎根并不斷傳承發揚,在原有的基礎工藝上有了快速的拓展和發散。
發展至今,白玉縣金沙鄉卡崗、茂業、安丘等村寨的花色青銅鍛造技藝已非常成熟,所造出的工藝品圖案精美、材質高檔、裝飾華麗,人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獨特性。主要制品包括工藝精湛的金銀器皿、用具,由金、紅、白、黃不同色度制作出的青銅器,鑲嵌寶石、制作精美的嗩吶、蟒號、鑲翅海螺等樂器,還有造型莊嚴、精美華麗、栩栩如生的花色青銅像。
白玉縣金沙鄉的董察·日多是甘孜州青銅鍛造技藝名匠董察白瑪的后裔。董察白瑪被譽為神匠化身,是舊時德格土司五大家廟的特約工匠,研究開創了董察花色青銅器物的制作工藝,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董察·日多一直堅守家族的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深入發掘民族藝術。2021年11月,董察·日多被評為第七批省級非遺傳承人。
據董察·日多介紹,花色青銅鍛造一共需要19道工序,主要包括在青銅像所需部位開槽,然后在開槽部位鑲嵌金、銀、紫銅,加上后續的鎏金和細節制作,方可完成一件花色青銅像。
其中,金屬鍛造是花色青銅鍛造中重要的一步。工匠利用金屬的延展性經過鍛打,使混沌的金屬幻化出具體器皿。這是一個漫長而繁復的過程,工匠在腦中建模,指尖執行,最后于細節處逐漸顯露成型。成品器具造型飽滿、富有張力,且實用美觀,在藝術表現上更具有生命力。
另一方面,鎏金技藝也是花色青銅鍛造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其制作過程是將金與銀混合融化,涂于青銅器表面,并經高溫烘烤固著后,再加以打磨形成。這樣制作而成的鎏金工藝品色澤純凈、細膩柔潤、熠熠生輝,即使經過長久歲月的變遷,依舊璀璨光亮不會褪色。
在歷史多次變革中,甘孜本地傳統技藝大多已經失傳,花色青銅鍛造技藝傳承歷史久遠,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地域性,是研究甘孜民間工藝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了解藏族手工技藝提供了歷史佐證,是本土十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1月11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四川省第二批農村生產生活145個入選遺產名錄,花色青銅鍛造技藝成功入選。
圖片由白玉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