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周期服務 重點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至15.74%

  《規劃》提出,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引導群眾養成健康生活方式。

  繼續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積極落實傳染病早發現、早報告、早控制的策略與措施,保持全省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低于全國同期平均值。實施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加快國家、省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到2025年,重點慢性病過早死亡率下降到15.74%。

  依法組織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產假、生育保險、生育津貼等政策。強化優生優育全程服務,加強生育力保護,推廣成熟輔助生殖技術,提高出生人口質量。

  引導各級各類婦幼健康服務機構落實功能定位,補齊服務短板,發展優勢特色,健全轉診機制。合理確定婦幼保健服務項目和價格,健全醫療保險籌資機制,為婦女兒童提供連續、綜合、溫馨的全周期婦幼健康管理服務。

  加強醫養結合省級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四川醫養結合品牌。實施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項目,健全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推動構建方便可及的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圈。到2025年,建成260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85%為老年人服務的醫療機構建成老年友善醫療機構。

  提升疑難重癥診療能力 力爭建成國家臨床重點專科70個

  要全力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提升疑難重癥診療能力,提升省域內相關專科綜合診治能力和技術水平,推動一批醫療技術達到國際國內一流水平。到2025年,全省力爭建成國家臨床重點專科70個、省級臨床重點專科300個、市(縣)級臨床重點專科500個。全面提高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服務能力,力爭實現縣醫院100%達到醫療服務能力基本標準、80%達到推薦標準。60%的鄉鎮衛生院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基層診療人次占比下滑趨勢得到緩解。

  完善省、市、縣三級質控組織體系建設,推動醫療質量控制由以住院患者為主延伸至門急診、日間手術患者的全診療人群。到2025年,實現二級醫療機構合理用藥評估全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評估覆蓋率達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

  完善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體系,推動醫療機構信息平臺規范接入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臨床檢驗、醫學影像信息共享平臺,逐步實現覆蓋省域內的信息互認。實施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提升工程,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到2025年,力爭60%的三級公立醫療機構建成三星智慧醫院、20%的二級公立醫療機構建成二星智慧醫院。

  推進互聯網醫院與線下依托的實體醫療機構之間實現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提供線上線下無縫銜接的連續服務。到2025年,力爭建成300家互聯網醫院。實施“5G+醫療健康”遠程應用體系建設,擴大遠程醫療覆蓋范圍,到2025年,實現遠程醫療服務覆蓋所有醫聯體、縣級公立醫院和有條件的民營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減輕患者就醫負擔 逐步將門診費用納入基本醫保

  我省將鞏固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逐步實現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基本藥物配備品種數量占比原則上分別不低于90%、80%和60%。

  統籌門診和住院待遇政策銜接,逐步將門診醫療費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范圍。深化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將結核病、丙肝等需要長期服藥治療的重大傳染病和嚴重精神障礙納入門診特殊病種保障。

  加強醫療聯合體建設,網格化布局組建城市醫療集團,由市(州)三級公立醫院牽頭,整合各層級醫療機構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形成“N+1+N”(多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個區級醫院+多個市級醫院的優勢專科群)的格局。

  健全雙向轉診機制,按照“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里解決”的原則,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在相關疾病診療中的職責分工、轉診標準和轉診程序。

  建立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探索以慢性病和重點人群為切入點,推進按人頭打包付費改革。創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實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長期住院及醫養結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費,促進急慢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