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容納量如何?是否可以確保災害發生后都對受災群眾進行有效安置?
“我們這里主要是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程德福告訴記者,按照目前的物資儲備,這里基本可以保證受災群眾3—5天有效安置。
記者了解到,這個應急避難場所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占地面積約2800平方米,投入改造資金21萬余元,現有床位50張,臨時可增加床位至100張。
“100張床位是個什么概念?”當記者拋出疑惑后,蘆山縣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馬上接過了話,“我們從去年開始以鎮為單位,在全縣范圍內進行集中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要建設這樣一個避難場所的流程要經過前期摸排、中期選址和后期建設維護等階段。“前期摸排,主要根據當地易發災害進行受災群眾底數統計,中期選址則主要按照‘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的原則。”該負責人說。

由廢舊小學改造而成
集中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四川應急“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工作之一,省內各地均有試點。
“建設的原則,是基于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后,充分利用閑置資產,在做好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同時,實現閑置資產與集中避難場所建設相結合。”省應急管理廳有關負責人介紹。
此次記者走訪的飛仙關鎮應急避難場所,位于蘆山縣飛仙關鎮朝陽村新唐組,2021年9月依托原三江小學改建而成。“原來的小學由于村級改制后閑置下來,通過改造后二次利用。”
家住新唐組的周嬢嬢是去年集中避難場所建成后的首批入住者和“受益者”。去年10月,秋雨來臨,經過當地應急管理部門研判,周嬢嬢家的房屋存在安全隱患,她被安置到這里進行臨時過渡。
“不僅有干凈的住宿條件,飯菜也很按時和可口。”她告訴記者,“在這里住了5天時間,不僅‘安排巴適’,還有志愿者陪著我們,還有棋牌游戲。”
記者了解到,今年底前,蘆山縣將按照前期摸底情況,按照受災群眾預測數和床位數1:1比例建成8個應急避難場所,實現群眾受災第一時間得到集中妥善安置。
雅安市應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雅安市將探索蘆山縣建設經驗,在全市范圍內進行集中應急避難場所推廣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