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成長

  勤能補拙,從“門外漢”成長為“業務骨干”

  不僅是工作格局的變化,進入新的行業領域,過去一年,不少提拔遴選干部都經歷了一次嚴峻挑戰。

  寇俊杰坦言,開始一段時間因為對政策不了解、對業務不熟悉,感覺“有力氣用不上,像拳頭打在了棉花上”。

在鄉鎮工作時的寇俊杰(中)。在鄉鎮工作時的寇俊杰(中)。

  “面對全新的領域,很忐忑,深感責任和壓力。”提拔遴選干部、省經信廳機關黨辦副主任童永濤也表示。

  如何快速適應變化與挑戰?

  童永濤認為,必須要樹牢從零開始的理念,過好“三關”——心態關、辦文辦會關、生活關,實現“三個轉變”——從基層干部到省級部門干部的轉變、基層主管到省級部門處室副職的轉變、管理者到經辦人的轉變。

  提拔遴選到省民政廳任辦公室副主任的茍中文堅信“勤能補拙”。“我一直堅持提前上班、延后下班,鞭策自己以如饑似渴的狀態加強學習。”茍中文說。

  說到“跨行”,唐艷的體會更是深刻——以前從事的多是綜合管理工作,來到生態環境廳要參與督察、監察,她發現,自己成了單位并不年輕的“新兵”。

  “一到崗,我就領到了10多本業務書籍,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業務知識。”一年來,唐艷把身邊每一位同事都當成老師,把每一次現場核查都當成一次現場教學,最終用工作實效和考試“驗收”了學習成果。

  適應新崗位的同時,提拔遴選干部也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得到了歷煉。

  過去一年,茍中文參與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這是新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賦予民政部門的新職責。如何起好步?參與其中,茍中文感受頗多、受益匪淺。

  “廳黨組明確了一套工作方法:一篇高質量的調研報告、一次全局性的會議、一份指導性的政策文件、N個配套政策,為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開局打下了基礎。”在對10個市州開展走訪調研的基礎上,茍中文和同事們撰寫了《關于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等4個重要文稿,累計7萬余字。

  近期,丁良權參與了《關于四川省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計劃草案的報告》的起草工作。“這讓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了更大提升。”丁良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