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庭銘
“現在通了天然氣,再也不用扛著煤氣罐跑來跑去了,感謝社區給我們辦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1月28日下午,看著家中燃氣灶躍出的一團藍色火苗,正準備做菜成都市錦江區錦官驛街道合江亭社區的丁麗華大姐連說了幾個好,“通上了天然氣 ,我們這些居民順了氣。”
為啥江亭社區地處市中心,卻還有沒通天然氣的居民?原來,丁大姐所在的錦官驛街道合江亭社區清安街1號大院,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由于歷史原因,清安街1號大院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有設計天然氣通道。
為此,清安街1號大院居民做飯、洗澡一直不是很方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能夠用上天然氣,就成為了這里居民們的愿望。從去年6月份起,清安街1號大院開始啟動天然氣改造。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在去年12月份的時候,這里的居民們終于用上期盼已久的天然氣。
老舊小區居民們使用上天然氣的背后,其實是合江亭社區黨委與錦官驛街道辦多個部門聯動,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地落實的結果。
在沒有用上天然氣前,居民們的生活有多不方便?在清安街1號大院建好后就在這里生活的丁麗華大姐最有發言權。丁麗華大姐告訴記者,用煤氣罐最大的不方便就是擔心炒菜炒到一半沒有氣了。為此,在樓里每家每戶都基本上都有一個電磁爐。不僅僅是氣源不足,在每次使用完后,居民們還會很擔心氣閥是否關好,煤氣罐是否會漏氣。“另外,像我們家一樣,院落內不少居民家中都有老年人,煤氣罐搬上搬下的也很不安全。”
20多年來,小區的居民、合江亭社區、錦官驛街道也曾多次嘗試解決清安街1號大院天然氣的問題,但是由于施工關鍵、手續不全、資料短缺、氣源不足等問題被先后多次擱置。
為了破解清安街1號大院不通天然氣的問題,從去年年初的時候,合江亭社區黨委就開始與相關部門協調,先后就該大院的天然氣來源、施工等問題達成一致。
“其中,最困難的是天然氣的來源問題。”合江亭社區黨委書記黃娟介紹,成都燃氣集團通過現場勘察后發現,由于清安街1號大院屬于老舊小區,小區的歷史環境導致不能從燃氣公司直接接入氣管道。如果要引入氣源,只能從周邊小區“借氣”。“但是,周邊引入氣源就會產生一系列后續問題,要不就是施工成本太大,要不就是氣源的壓力不夠。為此,成都燃氣集團先后出了4個施工方案。”
通過現場走訪,記者發現,清安街1號大院的出入口處于兩個其他小區的間隙中間。其中,出入口最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過。“這樣的環境,就導致了如果從較遠的地方引入氣源,施工難度就會較大。”合江亭社區黨委副書記曾玎亮指著距離清安街1號大院一街之隔的西部國際金融中心商務區告訴記者,原本第一套方案就是計劃西部國際金融商務區引氣。“但是由于需要跨越馬路,施工時間太長,最終被放棄。我們當時測算過,如果從西部國際金融中心引來氣源,申請加上施工起碼需要1年多的時間。”
后來,合江亭社區聯合成都燃氣集團、錦官驛街道辦城管科先后聯系了周邊四個小區。在錦官驛街道辦城管科的協調下最終確定,清安街1號大院氣體來源由只有一墻之隔的錦江印象小區提供。“這樣既節省了成本,又節約了時間。”曾玎亮說,方案確定以后,整個施工過程不到半年就全部完成了。現在清安街1號大院除了歷史條件限制不能安裝天然氣的住戶外,20多戶住戶全部都用上了天然氣。
其實,20多年歷史的老小區通了天然氣只是合江亭社區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抓手。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合江亭社區黨委通過日常走訪、網上征集等方式及時回應群眾關心關切,累計解決老舊小區天然氣改造、路面鋪設、安裝路燈等問題20余件,惠及群眾1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