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1月31日虎年春晚舞臺,國內文博界“新晉頂流”——三星堆又出圈了!
演員、《國家寶藏》節目主持人張國立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一起在春晚舞臺上發布三星堆最新出土文物——青銅大面具,在億萬觀眾面前,再現“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古蜀風采,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獻上一份“新春賀禮”。
舞臺上,沉睡的三星堆大立人被白裙女生喚醒,上演了一段曠世奇戀。而現實中喚醒三星堆文物的,還有一群地質人。

三星堆遺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區發現的范圍最大、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2019年12月,三星堆遺址再次開展系統發掘,在新發現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的金面具、青銅大面具、銅扭頭跪坐人像等文物更加展現了三星堆的神秘與奇特。
2019年12月以來,考古工作者對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再次進行系統、全面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過程中祭祀區高含水率文化層在揭露之后水分迅速蒸發,導致土層開裂明顯,給祭祀坑的繼續發掘和后期保護造成不利影響。如果控制不好,挖掘工作可能被迫中止。
要喚醒三星堆文物,必須邁過這道坎。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下屬單位川勘集團公司通過測繪、鉆探、現場試驗、室內土工試驗以及地下水長時序動態監測等多種手段對祭祀區進行水文地質勘察。

與普通水文地質勘察不同,文物遺址保護勘察具有自身特殊性,在查明所需地質信息的同時應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及遺址的完整性。三星堆遺址水文地質勘察以科學的勘察方案為基礎,除采用工程測量、綜合地質鉆探、現場標貫、動力觸探等常規方法外,在考古發掘區域還采用了多梯度地下水三參數監測、小環境氣象監測、微地貌大比例尺測量等無損或低損的綜合勘察方法,實現了遺址區水文地質精細化勘察。


最終,地質專家查明了松散含水層地下水的賦存和運動規律,重點查明了松散含水層中的潛水與土壤中毛細水的動態特征關系,為祭祀區文化層的保護提供了必要的水文地質依據,對文物保護和地下水調控提出科學合理建議。三星堆發掘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

水文地質技術在石質文物保護中同樣發揮重要作用。不僅在三星堆,安岳縣毗盧洞石窟重現光彩也離不開水文地質技術的助力。
安岳縣毗盧洞石窟包括柳本尊十煉圖、水月觀音等摩崖石窟,堪稱古代文化瑰寶,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與社會價值。
同樣借助非擾動或低擾動的水文地質技術,結合自主創新設計的三維環境監測平臺,查明了石質穴藏文物具有與土質遺址不同的病害特征,如病害的多樣性、分布的不均一性。
以三星堆遺址和安岳毗盧洞項目為試點,省地礦局將繼續推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的多學科交叉與跨界融合,為巖土文物環境地質病害防治提供專業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