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橋站50米處,便是江津。柏楊橋站50米處,便是江津。

  麻味相通

  花椒園跨越兩省(市)

  距離柏楊橋站不遠,白鹿鎮川渝合作花椒產業示范園里,正在查看青花椒生長情況的何小東收到了一則短信:歡迎到重慶市江津區,請遵守疫情防控相關規定……

  “產業示范園有4000余畝,跨越兩地,有200余畝是流轉的江津的土地。坡這邊是白鹿,坡那邊是江津。收到這樣的跨省短信,已經是常態了。”何小東說。

何小東介紹起青花椒。何小東介紹起青花椒。

  2017年,為了支持老家的脫貧攻堅工作,何小東決定從北京返鄉,與幾個朋友共同出資在白鹿鎮發展起了花椒產業。

  “江津花椒名氣在外,我們離位于江津的重慶雙福國際農貿市場僅1小時車程,因此便想著借鑒‘隔壁’的經驗,在白鹿鎮發展花椒產業。”何小東坦言,產業示范園前期的秧苗、種植技術等,都是從江津學來的。

  合作不止于此。每到6月花椒采摘之際,江津塘河鎮、石蟆鎮等地的村民會來到產業示范園進行花椒采摘工作。“忙的時候,一天最多有約400人同時勞作,其中三分之一都來自江津。” 何小東說,2021年,白鹿鎮青花椒總產量200萬斤,產值1100萬,主要銷往廣東、北京、浙江等地,“下一步,準備近水樓臺先得月,按照兩地的約定,我們的花椒可以直接運到雙福那邊,然后再推向全國各地。”

  “同乘一船”

  聯合巡河引領基層共治

  產業攜手,只是白鹿為“雙”的一個縮影。

  2021年9月,兩地毗鄰的三鎮書記和9個村的村支書圍坐在一起,針對合作中出現的瓶頸和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經過4個多小時的協商,幾方達成共治協議,約定兩地將圍繞基層治理開展多項合作。在白鹿鎮袁灣村村黨委書記古和軍看來,四個多月過去,這些協議是扎扎實實落了地的。

  “就拿塘河的污染防治來說。塘河流經白鹿鎮,后流入江津搪河鎮。以前,由于政策不同,兩地往往各管各,給巡河人員工作帶來了一些困難。”古和軍表示。簽署協議之后,兩地書記、鎮長“同乘一船”,一起開展了十余次聯合巡河。“發現問題一起協商,共同治理。”

  同年7月,川渝地區首個司法協作聯合調解室——瀘州市合江縣白鹿鎮、江津區塘河鎮人民調解委員會聯合調解室也正式掛牌成立。“這為我們解決邊界地區各類民間糾紛、兩地聯防聯治、聯調聯控搭建了新平臺,破解了跨區域司法行政協作難題。”胡杰說。

2月4日,居民在白鹿鎮搭乘公交車前往江津區塘河鎮。喻茂攝2月4日,居民在白鹿鎮搭乘公交車前往江津區塘河鎮。喻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