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整理
走進綿陽市博物館,跟隨指示牌很容易找到“鎮(zhèn)館之寶”之一的西漢人體經脈漆木模型。這座木胎黑漆的人體模型為裸體、立姿、雙手下垂,身上繪有朱砂紅線,其中,正面八條,背面五條,頭部縱線五條,橫線一條,也被認為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人體經脈模型。其經脈與《黃帝內經?經脈篇》、長沙馬王堆和江陵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經脈佚書中的人體經脈記述有頗多相近或相似,故被中醫(yī)學史專家認為是人體經脈循行路徑,對研究我國早期針灸醫(yī)學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經絡實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這一人體經脈漆木模型于1995年綿陽市永興雙包山2號西漢木槨墓出土,它的出土將人類經脈理論出現(xiàn)的年代推前了一千多年。這具模型在綿陽出土,亦非偶然,傳說中漢代針灸先賢涪翁就居住在綿陽。
涪翁是西漢末、東漢初涪縣人,其真實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詳,后人之所以知曉其生平,與漢和帝御醫(yī)丞郭玉有關系,因為后者的醫(yī)術就傳承自涪翁。據(jù)《后漢書·郭玉傳》記:“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釣魚于涪水,故號涪翁。翁乞食人間,見有病者,時下針石,應時而效,著《針經》《診脈法》傳于世。翁授弟子程高,高授郭玉,玉為漢和帝太醫(yī)丞?!?/p>
史志記載:“涪翁避王莽亂隱居于涪,以漁釣老,工醫(yī),亡姓氏?!保ā吨彪`綿州志·隱逸》卷41)。涪翁“所居處為漁父村”,“在涪城東四里”(《三臺縣志·方使》卷9)。
綿陽自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涪縣,史志記載老百姓者,涪翁當屬第一人。今綿陽富樂山腳下的李杜祠尚保存有漢涪翁像碑一塊(原置古春酣亭中)。書贊:“西漢中微,名賢放逐,有一父老,不知何出。釣隱涪江,針經著錄,弟子程高,再傳郭玉,矯矯清風,依依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