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 雅安觀察 黃剛
2月15日,元宵節,陽光穿過夾金山厚厚的云層,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波日溝迎來久違的冬日暖陽。
走進國道351夾金山隧道工地生活區,除夕夜掛上的新春燈籠喜氣洋洋,臨時搭建的食堂冒著騰騰熱氣。“今天過大年,多整點好的。”剛收拾完午飯,王全春又忙碌起來,將六七只雞擱到案板上,他計劃著下午的菜單,“來個干煸雞,再做個紅燒鴨。”
去年12月底,國道351線夾金山隧道正式開工后,王全春就在這里給施工人員做飯,春節期間也沒有停下來,“他們不停工,我這個‘管飯’的肯定也歇不了噻。”
起于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波日溝,止于阿壩州小金縣達維鎮唐家山,隧道全長9.35公里,建設工期4年。因涉及多個環境敏感區,重大不良地質問題突出,這條國內最長的二級公路隧道施工建設難度極大。為保證工程按計劃推進,這個春節假期,施工單位負責人和數十名工人都留在了工地,合力解決技術難題。

走進施工現場,遠遠看去,隧道主洞、平導洞口都已初具輪廓,24小時不間斷作業,保證了階段性目標的達成——按目前進度,隧道將于3月初正式進洞開挖。
用好“黃金時間” 洞口大管棚加速施工
“羅工是來得快去得快。”王全春形容羅建波,早飯常常第一個來,午飯剛見他“扒拉”幾口,轉頭又不見了。

中午12點多,不少人還在食堂吃飯,羅建波已經出現在隧道洞口。“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6點半是施工的黃金時間,光線和氣溫都利于作業。”作為洞口作業區域的負責人,羅建波說承擔著當前工程的核心任務——隧道大管棚鉆進。
“大管棚施工是一種隧道的超前支護形式,簡單說,就是為進洞做準備。”羅建波向記者解釋,因為洞口段覆蓋層較淺,地質條件惡劣,大管棚施工技術可以起到超前預支護的作用,通過管棚的鉆進和完成注漿,可加固原本破碎的山體,確保安全進洞和順利掘進。
為按期進洞,羅建波每天有明確的計劃,“大管棚平均每天打3到3.5根,到今天已累計完成32根,明天主洞洞口就全部打完了。”大管棚完工后,還需用鋼管樁加固山體左側,預計到3月1日,隧道可以正式向內掘進。

“春節期間的加班加點,也是為了這個階段性的小目標。”羅建波說,隧道工期長,制定和推進每個目標,都是為了不在“接力跑”中掉鏈子。
在隧道主洞口一旁,平行導洞被覆蓋上了一層保溫膜。夾金山白雪皚皚,積雪終年不化,在海拔2900米的波日溝,春節期間早晚溫度都在零下10度左右。氣溫低,混凝土難以凝固,洞口覆蓋厚膜,內部采用暖風機供暖,才能保證混凝土強度。
“13號澆筑的,估計還有兩天就能脫膜了。”在平行導洞區域作業的吳兆統計算道。最近兩天,他都在洞口進行場地收整,為下一步的脫膜施工大管棚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