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史曉露

  今年,四川將完成310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推廣任務。具體如何種植?應該選用哪些適宜的大豆和玉米品種?技術要點有哪些?

  2月25日,記者從農業農村廳獲悉,為做好技術示范推廣工作,近日,四川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編制并印發了《四川省2022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方案》,為各地提供技術方案。

  以下為四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指南內容:

  一、種植模式

  種植模式原則上要求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包括大豆玉米帶狀套作和大豆玉米帶狀間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發展大豆高粱帶狀套作、幼果林間作大豆等不與主糧爭地的新模式,多模并舉擴大大豆面積。

  (一)大豆玉米帶狀套作模式。推薦按照2行玉米帶與3行大豆帶套作種植。以2.2-2.4米開廂,窄行為玉米帶、帶寬0.4米,寬行為大豆帶、帶寬0.6米(大豆行距0.3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0.6-0.7米(如為機收玉米,間距則為0.7米),玉米、大豆單粒穴播,玉米株距14-16cm、密度3500-4000株/畝;大豆株距8-10cm、密度8300-9300株/畝;如為人工播種,可采用穴留雙株,穴距按株距加倍。玉米播深4-5厘米,大豆播深3-4厘米。此模式適宜我省平壩、丘陵和低山區春玉米種植區。

  (二)大豆玉米帶狀間作模式。推薦按照2行玉米帶與4行大豆帶間作種植。以2.6-2.8米開廂,窄行為玉米帶、帶寬0.4米,寬行為大豆帶、帶寬0.9-1米(平均行距0.3-0.4米),玉米帶與大豆帶間距0.6-0.7米(如為機收玉米,間距則為0.7米)。玉米、大豆單粒穴播,玉米株距0.13-0.14米、密度3400-3700株/畝;大豆株距0.09-0.11米、密度8600-9500株/畝;如為人工播種,可采用穴留雙株,穴距按株距加倍。玉米播深4-5厘米,大豆3-4厘米。此模式適宜我省平壩、丘陵和低山區凈作小麥(油菜)收獲后的夏玉米夏大豆間作。

  (三)大豆高粱帶狀套作模式。高粱帶與大豆帶間距0.6-0.7米,高粱行距0.4米,密度與凈作相當,大豆密度為單作的70-100%。此模式適宜我省高粱種植區域。

  (四)幼果林間作大豆模式。一是幼果林與鮮食豆、春大豆間作,鮮食豆、春大豆行距0.4米、窩距0.25米,穴留2-3株。二是幼果林與夏大豆間作,夏大豆行距0.6米、窩距0.4米,每窩定苗2株。三是春鮮食豆+夏大豆兩熟種植,鮮食豆行距0.4米、窩距0.25米,每窩定苗2-3株,夏大豆行距0.5米、窩距0.4米,每窩定苗2株。此模式適宜我省經果林產業發展成熟、規模較大區域。

  二、品種選擇

  大豆、玉米品種應在適宜四川種植的主要農作物審定品種目錄中選擇。

  (一)大豆品種。應選用耐密耐蔭、抗倒宜機收的高產品種。目前有種子生產的夏播大豆品種:貢夏豆13、南夏豆27、川農夏豆3號、貢秋豆5號、貢夏豆12、南夏豆38、南夏豆30、南夏豆45、南夏豆35、貢夏豆15、南夏豆25、南豆12、南夏豆40、貢夏豆14、南夏豆32、貢選1號等;目前有種子生產的春播大豆品種:南春豆36、成豆18、中黃39、齊黃34、川豆155、川豆16、成豆13、成豆14、成豆15、南豆24、貢豆23、貢春豆25、南豆22、南豆23、成豆17、成豆16、川鮮豆1號、川鮮豆2號、川鮮豆3號等。部分春播大豆品種可根據實際用作夏播種植,但播期不能晚于5月中下旬。

  (二)玉米品種。應選用株型緊湊或半緊湊型、耐密抗倒、株高適中、適宜機械化收割的高產品種。可選用仲玉3號、荃玉9號、成單3601、正紅733、榮玉1210、成單716、榮玉甜9號、錦甜68、榮玉糯1號、川單99、正紅505、雅玉青貯8號、雅玉26等。

  三、技術要點

  (一)前期。玉米帶需深耕整細,可在冬前或播前進行,深耕深度一般在20-25厘米較為適宜,旋耕機旋耕深度為10-12厘米。大豆帶搶墑板茬(或滅茬)免耕播種,前茬為小麥,且留茬高度超過15厘米,在大豆播種前,選擇工作幅寬為1.2-1.5米的條帶滅茬機滅茬。前茬為油菜、馬鈴薯、蔬菜等作物,只需將秸稈、雜草等清除,無須進行動土作業。

  (二)種子處理。大豆播種前選擇大豆專用種衣劑進行包衣,如6.25%咯菌腈?精甲霜靈懸浮種衣劑(精歌),又或利用根瘤菌接種、采用育秧伴侶拌種等。

  (三)適時播種。帶狀套作為玉米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大豆6月中下旬播種,帶狀間作為玉米5月中下旬播種、大豆6中下旬播種(個別早熟品種可選擇在5月中下旬與玉米同播),播種深度3-5厘米。大豆播種推薦選用2BYFSF-3(4)型密植播種機,玉米播種推薦采用2BYFSF-2型兩行播種施肥機,也可采用2BYFSF-3型大豆播種機,通過更換播種盤和去掉一個播種單體實現一機兩用。

  (四)科學施肥。帶狀套作按凈作玉米施肥標準施肥,播種時每畝施40-50公斤玉米專用復合肥(如N-P2O5-K2O=15-15-15),大喇叭口期結合機播大豆,距離玉米帶20-25厘米處每畝追施復合肥40-50公斤(如N-P2O5-K2O=14-15-14)。帶狀間作玉米播種時每畝施用高氮緩控釋肥50-60公斤(折合純氮14-16公斤/畝,如N-P2O5-K2O=28-8-6),大豆播種時每畝施用低氮緩控釋肥15-20公斤(折合純氮2.0-3.0公斤/畝,如N-P2O5-K2O=14-15-14)。

  (五)控旺防倒。玉米7-10片展葉時旺長田塊噴施健壯素、胺鮮?乙烯利等控制株高。大豆在V5(分枝期)、R1(初花期)兩個時期,用5%的烯效唑可濕性粉劑25-50克/畝(苗期劑量可小至20),兌水40-50公斤噴施莖葉實施控旺,針對套作大豆苗期蔭蔽較重地塊可在V2-V3(3個三小葉)噴施一次,劑量為20克/畝。

  (六)雜草防除。少量雜草采用人工或機具進行除草,雜草較多時采用芽前封閉與苗后定向除草相結合的方法。播后芽前用96%精異丙甲草胺乳油(金都爾)100毫升/畝,如闊葉草較多可混加草胺磷(80-120克/畝)進行封閉除草;苗后定向除草兩次(玉米4葉期與拔節期),玉米用4%煙嘧磺隆懸浮劑75~100毫升/畝+20%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乳油100~150毫升/畝;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劑80-100克/畝或10%精喹禾靈乳油+25%氟磺胺草醚(20毫升+20克型)1套/畝;帶狀間作苗期施藥時用物理隔簾將玉米、大豆分隔開防止藥物漂移,或采用GY3WP-600分帶高架噴桿噴霧機實施噴霧。

  (七)病蟲防治。利用智能LED集成波段殺蟲燈和性誘器誘殺害蟲,在此基礎上,結合無人機統防三次病蟲害,預防時間為苗后3-4葉、玉米大喇叭口-抽雄期、大豆結莢-鼓粒期,采用“殺菌劑、殺蟲劑、增效劑、調節劑、微肥”五合一套餐制施藥。花后每畝用500克/升的甲基硫菌靈100毫升+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25毫升+12%的甲維?蟲螨腈40毫升,兌水30公斤防治斜紋夜蛾、大豆高隆象等。

  (八)機械收獲。適宜機械收獲的地方,大豆收獲推薦選用GY4D-2、4LZ-3.0Z、4LZ-0.8等聯合收獲機收獲脫粒和秸稈還田。玉米收獲推薦在金達威4YZP-2C自走式玉米收獲機、玉豐4YZP-2X履帶自走式玉米收獲機、華夏4YZP-2A自走式玉米收獲機、金大豐4YZP-2C自走式玉米收割機、巨明4YZP-268自走式玉米收獲機、仁達4YZX-2C自走式玉米收獲機、沃德4YZ-2B玉米收獲機等機械中擇優選擇。

  四、重點工作

  (一)拓寬技術模式,突出“擴面”。加強同科教研單位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開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推廣的基礎上,有條件的地方要通過品種配比、農機具改進等方式,不斷創新和完善技術模式,積極探索其他不與主糧爭地且具有可行性的新模式,持續釋放大豆擴面潛力。

  (二)強化指導服務,突出“增產”。我站對專家指導市(州)分組進行了初步安排,鼓勵有關專家加強工作聯動,充分發揮專業特長,跨小組、跨區域開展指導服務。有關項目縣要成立技術服務小組,切實履行督促指導責任。采取廣播、電視、現場觀摩等方式,定期對基層干部、農技人員、農民群眾和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全方位、多層級培訓指導,提高技術到位率,確保承擔示范推廣任務的種植主體能種、會種、種好大豆,努力實現“藏糧于技”。

  (三)科學施肥用藥,突出“綠色”。主動開展“雙減”高效技術模式集成示范,抓好農藥肥料科學使用培訓。肥料使用上做到少施氮肥、穩磷肥、保鉀肥、增施有機肥,選用新型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推廣育秧伴侶、大豆拌種、有機肥替代化肥和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生態調控等高效生產技術,助推大豆產業綠色高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