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
2021年《財富》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數量達143家(含中國臺灣8家),占比29%。而福布斯全球品牌價值100強,一直只有華為一家中國品牌上榜,占比1%。“以‘產品驅動’而非‘品牌引領’是造成29%與1%差距的原因。”全國兩會上,住川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知識產權服務促進中心主任謝商華建議,大力發展品牌經濟,把“品牌強國”戰略落到實處。
當今世界,品牌成為市場競爭的利器,是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名片,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開展中國品牌創建行動,提升自主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品牌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在謝商華看來,中國品牌的發展不盡人意,主要源于:缺乏真正能把品牌戰略落地落實的既專業權威又有足夠精力的政府部門來牽頭統籌和指導引導;培育孵化品牌的專業化機構和人才短缺;提升品牌影響力的能力還不夠強,商標、地理標志獲權、國內外布局意識能力特別是在國外獲權、布局、風險預警防范的意識、能力還不夠強。
“要打造成影響大、享譽國內外的名牌,需要把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優質特色資源、好信譽等轉化成產品或者服務品牌。”近日,謝商華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提交了《關于從產品驅動的“成本優勢”轉向品牌引領的“市場優勢”的建議》,針對我國品牌發展存在的短板提出具體建議。
謝商華在提案中建議,改革品牌管理的體制機制,從產業協同轉向品牌協同;高度重視以“品質科技化、產品(服務)品牌化、外觀文創化、管理專業化、傳播內容化”等“五化”培育品牌 ;在我國高校設立專門的品牌學科或者專業,同時發展首席品牌官制度;大力發展品牌孵化園,解決品牌服務的外部協同問題。
“‘青花椒’案就是涉及品牌的案例,雖然是‘碰瓷式維權’不受保護,但一定程度上引起大家對商標品牌關注。”謝商華認為,品牌經營需要市場端協同,例如瑞士手表、波爾多的葡萄酒、意大利時裝等品牌集群,其主要工作在市場端而非生產端,而我國行政部門劃分始于短缺經濟,因此是以生產導向進行的分類,品牌被劃歸生產門類。“鑒于市場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建議由知識產權管理部門來牽頭統籌‘品牌協同’,圍繞目標市場,構建系統化、協同化、有機化的品牌整體,推動從中國產品出口轉向中國品牌輸出。”
謝商華建議,多措并舉培育孵化品牌:通過加強科技創新,解決一些關鍵技術難題,創新一些工藝流程,豐富產品花色品種;指導做好品牌的國內外布局、獲權和維權,特別是在海外注冊獲權;指導建立健全創新管理體系,即標準化生產制造體系、過程管控體系、產品品控管理體系等,保證產品質量穩定性、一致性,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用文創思維來創新產品的外在和包裝,講好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