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邵明亮
今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五屆“中國水周”。我國紀念2022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宣傳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生態環境”。

在成都東部新區,四川省第二大人工湖泊——三岔湖近年來的改變,堪稱四川復蘇河湖生態環境的代表性案例。
三岔湖其實并不是個真正意義上的“湖”,而是一座水庫。去年冬天,數量眾多的紅嘴鷗、蒼鷺、白鷺、中華秋沙鴨等候鳥光臨三岔湖,總數量約有45000只。
“現在三岔湖漂亮了,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由于網箱養魚、船舶油污等,造成湖水污染嚴重,簡直不能擺。”當地居民李女士告訴記者,那些年大量的漁業活動帶來的餌料投放和魚類糞便沉積等導致三岔湖的水質受到嚴重影響,水質一度惡化至劣V類,屬于基本喪失使用功能的重度污染水。
“我就住在三岔街道,以前小的時候我們沒事就去三岔湖耍,但之后這里的水就惡化了,比較臟,我們都不愿意經過。”李女士告訴記者,以前三岔湖水上能看到飄著垃圾,而且有很多養魚的,水質差,現在真的是大變樣了。

三岔湖的“變身”是如何做到的?
為了改變三岔湖的面貌,自2009年以來,當地通過取締網箱養魚、船舶油污治理、整治岸線“大棚房”、水體交換等一系列動作,三岔湖水質逐步改善,河湖生態環境也慢慢被修復。
特別是在2020年12月1日,三岔湖保護走了專門的政策法規——《成都市三岔湖水環境保護條例》,明確了三岔湖湖區水域水質依照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標準從嚴保護,按照不低于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標準執行。
“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清退圍湖養魚、圍湖種植,讓這里水更凈、景更美。”三岔湖水庫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推動下,當地已經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三岔湖水環境治理體系。
如今,三岔湖的水質已經由劣V類提升為III類,部分區域達到II類。三岔湖水環境的變化,居民們也有目共睹,這顆“生態明珠”也被人們稱為“成都的馬爾代夫”,成為市民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