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

  賣家誤將“殺魚藥”當殺蟲劑發出

  很快,經熊先生多方聯系并在當地村組干部幫助下,魚兒大量死亡的原因找到了——熊先生父母當天朝魚塘里潑灑的并非殺蟲劑“斜管車輪凈”,而是“雜魚一次凈”。在熊先生提供的“雜魚一次凈”空瓶上,紅星新聞記者看到上面的標簽寫著“快速殺死池塘中的野雜魚、蛙卵、蜻蜓卵、寄生蟲卵等有害生物”等字樣。

熊先生父親收到的“雜魚一次凈” 袁偉 攝影熊先生父親收到的“雜魚一次凈” 袁偉 攝影

  由于事發突然,熊先生于3月19日從浙江趕回四川自貢,處理魚塘事宜。“發現(死魚)后就用了解毒藥,但效果不明顯。”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四口魚塘大概有各類魚共計5萬余斤,截至21日中午,已經打撈上來1萬多斤,還有許多等待打撈。

  據熊先生估算,這次損失的魚在三四萬斤,加上后續的解毒消毒等工作,總體損失二三十萬元,具體損失還需根據實際死魚的數量才能確定。

魚塘邊漂浮著死魚 袁偉 攝影魚塘邊漂浮著死魚 袁偉 攝影

  那么,殺蟲劑為何變成了“殺魚藥”?熊先生說,自己回家進一步查看發現,他在網上購買的是“斜管車輪凈”,但父親收到的卻是“雜魚一次凈”。經過與賣家溝通,賣家承認是發錯了貨。

  熊先生認為,賣家發錯貨是導致魚塘大量死魚的主要原因,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而父母因為不識字且視力不好,無法準確辨識藥物,導致錯誤使用,則是次要原因,承擔次要責任。

  進展:

  雙方多次協商賠償事宜,暫未達成一致

  對于此次事件的責任劃分問題,熊先生和賣家通過電話進行了多次協商,但始終未能達成一致。熊先生稱,對方只愿意賠償兩萬元損失,他不能接受。目前,自己的主要精力是打撈死魚,做好魚塘的解毒工作,盡可能減少損失。至于最后的責任劃分和賠償問題,他會與賣家進一步協商,如果協商不成,將通過法律程序解決爭議。

鎮村干部入戶了解情況 受訪者供圖鎮村干部入戶了解情況 受訪者供圖

  3月22日上午,紅星新聞記者通過撥打熊先生網購快遞上的寄件人電話與賣家取得聯系。賣家在電話中坦言,確實是發錯了貨,愿意承擔一部分責任。不過,買家在收到貨物之后應當首先查驗貨物對不對,如果不對就退換,“而不是看都不看,就直接用了”,這不夠科學、不夠嚴謹。

  賣家稱,他們先后兩次與買家進行了溝通協商,并表示不推辭責任,愿意承擔一部分損失,即賠償兩萬元。但買家(熊先生)最終沒有接受。接下來,賣家會繼續與買家溝通,積極協商賠償事宜。

魚塘中漂浮著大量死魚 袁偉 攝影魚塘中漂浮著大量死魚 袁偉 攝影

  紅星新聞記者從當地鎮政府了解到,3月18日上午,鎮政府接到村委會反映,村民熊先生家里近50畝魚塘出現死魚情況。隨即,村組干部、鎮特色產業中心主任及水產專業負責人先后趕到現場了解情況。

  次日,村干部聯系了區、鎮相關部門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共同到現場協助村民處理相關事宜,提供了法律援助方面的咨詢服務,并聯系無害化處理公司到現場將死魚運走作無害化處理。接下來,他們將繼續了解當事村民的下一步打算和求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