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預警,憑什么能夠實現“早”?
已有“地面觀測站+雷達+衛星”立體觀測系統,還有超級計算機助力
在越來越早的氣象預警背后,其實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在支撐。
我國氣象事業起步階段,天氣預報主要是靠“天氣實況觀測+預報員經驗”來進行。那時的地面氣象觀測站,在四川,一個縣域范圍內才只能建設一個。
而今天,我們已經形成了“地面觀測站+雷達+衛星”的立體化氣象觀測系統。
來自四川省氣象局觀測與網絡處的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四川省已建有國家級氣象觀測站156個,國家級無人自動站349個,省級自動氣象觀測站5474個,實現了全省所有鄉鎮全覆蓋;有高空氣象觀測站7個,新一代天氣雷達12部,X波段雷達4部,基本覆蓋盆地盆周區域;還有風廓線雷達3部,三維閃電定位儀42個,土壤水分觀測站194個、農業氣象觀測站45個;建成了風云3號、4號衛星接收站。
超級計算機的超強算力,為不斷改進完善的數值預報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撐。每一秒鐘,來自天上地下、全省各地的氣象觀測數據,源源不斷涌進四川省氣象局的數據庫,超級計算機根據氣象工程師開發的數值預報模型進行計算,從而得出未來天氣狀況的初步結果,為氣象預警提供基礎資料。
氣象預警信息的及時發布,也是“早預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四川省氣象局積極建立與省通管局、省網信辦建立暴雨黃色及以上預警的全網發布機制,與自然資源廳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水利廳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與應急管理廳簽訂氣象預報預警與應急指揮動員有機銜接一體化暢通的合作協議……不斷完善“早預警、早行動”部門聯動的機制建設,并通過《四川省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等規章制度推動“政府主導、部門聯動”防災減災機制落地落實。
目前,全省氣象部門已構建起包括廣播、電視、手機短信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在內的全媒體氣象服務信息分發體系。2021年,四川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知曉率達到94.9%。
早預警,是不是越“早”越好?
就現有技術條件下,必須在“早”與“準”之間尋求平衡
四川省氣候中心發布的2021年氣候公報顯示,2021年大風冰雹災害共造成28.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失蹤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1萬公頃,絕收面積0.3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7億元。
每一次面對災害,人們總是會想:如果再早一點知道該多好!早知道、早準備,就能更好地避免損失了。
這聽起來很不錯。但對氣象工作者來說,“早預警”是目標,也是挑戰。
天氣預報作為一門預測性的科學,由于人類的認識還有局限,“早”就可能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對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來說,越是準確的氣象預警,對于“早行動”顯然更有價值。
因此,早預警,必須在“早”與“準”之間尋求平衡。
在現在的技術手段下,如何做好早期預警?四川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副處長李翊告訴記者:“對于重要的天氣過程,我們現在采用的是‘延伸期過程預報-重要天氣趨勢預報-氣象災害預警-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遞進式預報機制,即前期是比較籠統的大致趨勢,隨著時間越來越臨近,預報的準確率、精細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從去年開始,四川省氣象局要求,暴雨預警信號必須精細到鄉鎮(街道);雷電、大風預警信號也要盡可能精細到鄉鎮(街道)。
“未來,我們將主要從三個方面加強‘早預警’預報建設:一是進一步完善遞進式預報機制;二是持續開展西南渦及其影響機理研究,發展高分辨率數值預報模式,強化衛星、雷達等多源觀測資料在短時臨近預報中應用,著力提升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分區域分時段分強度精準預警能力;三是加強關鍵領域影響預報和氣象風險預警能力建設。”李翊說。
“服務精細”也是氣象預警發布工作的目標。據悉,四川省氣象局將試點開展預警信息精準靶向發布業務,實現高級別預警信息快速、精準靶向發布至可能受影響區域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