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陳婷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確定2022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早預警、早行動:水文氣象信息,助力防災減災”。

  早預警,助力防災減災早行動——對于全體氣象工作者來說,這是他們持之以恒追求的目標。

  去年,WMO發表了一份關于過去50年間災害統計的報告。報告顯示,11000 多起災害與天氣、氣候和水有關的危害相關,幾乎相當于每天發生一起災害。死亡人數為200萬人,即每天有115人死亡。在過去50年中,災害數量增加了5倍,經濟損失已直線上升。

  WMO也帶來了好消息:在上述災害中,傷亡人數已大幅下降。其中,氣象早期預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早預警,能“早”到什么程度?

  提前24小時以上發布的氣象預警之外,還能“短時臨近天氣預報”

  3月22日下午,四川省氣象臺宣布解除18日發布的強降溫黃色預警。

  “幸好媽媽從天氣預報中提前知道了降溫的消息,專門打電話提醒我把厚衣服找出來,使我免于挨凍感冒。”在成都上班族小姜說。

  回顧這次強降溫天氣過程,氣象部門的警報拉響得很早——

  3月14日,四川省氣象臺在回答四川在線記者提問時首次明確發出信號:“冷空氣的影響會在3月20日前后開始,持續時間估計為2—3天,屆時氣溫異常偏高狀態將得到明顯緩解”。

  隨后,3月16日、17日,四川氣象微信公眾號連續提示:19日晚開始氣溫下降。

  3月17日,四川氣象的微博發布“中期天氣預報”,預測了此次降溫過程的降溫幅度和強對流天氣狀況。

  3月18日,四川省氣象臺正式發布“強降溫黃色預警”。同一天,四川相關的市、縣級氣象臺也紛紛及時發布了強降溫、大風、暴雨等預警信息。

  目前,一些氣象預警知識已為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比如:在氣象災害來臨之前,氣象部門會提前發布相應的氣象預警;對于不同的氣象災害,氣象部門會發出不同的氣象預警信息;根據氣象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同,氣象預警有不同的等級之分……當然,大家普遍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氣象早期預警,能有多早?

  這得從兩個層面來看:

  在社會公眾服務層面,除了大家熟知的提前24小時以上發布的氣象預警、災害發生前24小時以內發布的氣象預警信號外,近兩年來,“短時臨近天氣預報”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更早期的氣溫、降水等變化情況,則可以從“氣候趨勢預報”中得知。

  而在政府層面,氣象部門會與有關防災減災部門緊密聯動,提供更加豐富的氣象預警服務產品,包括氣候預測的季報、月報,天氣旬報、周報等等。以省級層面為例,每一天,四川省氣象臺都會向相關部門提供未來7天的天氣預報,以此作為防災減災的決策參考。

  記得去年,四川在線曾發布一條稿子《泄洪?蓄水?看渠江如何度過今年入汛以來兩輪最強降雨》,講的就是氣象早期預警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