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打假”?
做工程欠債數百萬元,迫于無奈轉行掙錢
自學法律加群交流,打假方式是直接起訴
在王志家二樓臥室內,書桌上擺放著《民法典》《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事訴訟法》等法律書籍,墻壁上掛著多份開庭傳票和判決書。開著的電腦上,不僅有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的查詢頁面,掛著的QQ還有“打假賠償群”“打假維權學習討論”“中國打假聯盟”等群的對話窗口……
談及“職業打假”,王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是在2020年辛巴燕窩“糖水”事件后接觸到這個領域的。“當時了解過,去年開始深入了解。”他說,自己主要通過網絡途徑,比如看裁判文書了解食品安全、產品質量等方面的相關規定。此外,他花了幾百元學費,先在網上找了一人帶,后又有“老師”教。“交流群也很多,最開始不懂時比較關注,因為要學,要研究和討論。”
“我做這(打假)最開始是迫于無奈。”王志稱,他14歲外出打工后,從干活到包工程10多年,欠債數百萬。2021年6月回到老家后,他在老家縣城的工地干了幾個月老本行。“欠了一屁股的債,每個月要還貸款和利息,又拖起兩個娃娃,沒有辦法,在老家一個月掙幾千塊錢哪夠得了生活……”
為此,2021年9月,他走上“打假”之路。“學藝不精時,也有失敗的。”王志說,至今,他唯一一次虧過的產品是茶葉。這次打假中,商家用新注冊的廠家賣已注銷老廠的貨,因司法上不好鑒定,最后只是退貨退款,沒有賠償。但他完整打包退回后,商家收貨時錄制的開箱視頻顯示茶葉爛了,“虧了一點錢。”
王志選擇的打假產品多是食品、保健品類。在他看來,這是因為食品和保健品造假成本低、利潤高,賣的人也多,容易搜到。“如果有本錢,可能我會見一個買一個。”在常用電商平臺都有賬號的王志說,目前的假貨都是“一眼假”。“有的產品沒有生產廠家,或者生產批號、生產許可證編號都是亂標的,這些在平臺上一眼就能看出來。”
在“打假”中,王志選擇的路徑是直接起訴。“我買的都是網上的產品,外地的,起訴最直接。”熟知《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維權方式的王志認為,網絡購物糾紛中,除了起訴,沒有更好的辦法。“正規商家不經意間出現差錯,可能會主動找來。但制假售假的商家,對于這種問題,你去找他溝通,很多都是視而不見。”
王志向紅星新聞記者坦承,他最初確實是為了“掙錢”而打假,現在靠打假“找錢”也是目的之一。“但另一方面來說,如果這個行業都不存在了,我肯定要改行。說直白點,都沒有假貨了,我還來做啥?”
“打假”半年多僅拿到兩萬余元賠償,會不會覺得得不償失?王志說,他覺得還好,做一件事只要是正確的,一定有它的意義。
“職業打假”:
“打假不是假打”,打假方式需依法
“圈內很亂”,甚至有人違規操作
在廣東“00后職業打假人”陳之強因涉嫌敲詐勒索于2021年底被警方立案偵查后,“職業打假”的爭議聲再起。支持方認為,“職業打假”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共治,對打擊生產經營者制假售假有積極作用;但也有不少人認為,“職業打假”通過訴訟牟取暴利的行為背離社會監督的初心,游離于法律邊緣,無視司法權威,更浪費司法資源。
王志也關注著陳之強涉嫌敲詐勒索案及其走向。“曾經行內人有個說法‘打假不是假打’。”王志認為,陳之強之所以被法院移交公安機關,因涉嫌敲詐勒索被調查,是因為其有些打假方式讓人反感。在他看來,打假的產品是否有問題,最起碼要等到法院判定。“哪怕法院沒有判你贏,判你輸了,不支持十倍賠償,但法院認定產品有問題,再進行下一步維權,才是正確方式和流程。”
從自身打假經歷及了解的情況看,王志認為,支持職業打假有一定必要。“比如說奶粉和藥品,從社會公益性角度講,小作坊的產品不安全,還不上稅。”他說,制假售假商家冒著很小的風險,獲取著高額的利潤,侵害了消費者的利益。然而,很多普通消費者不懂得拿起法律維權,商家又懂得如何逃避普通消費者維權,讓很多消費者沒有辦法。“所以,還是需要職業打假人來對他們進行打擊。”
而對于社會對“職業打假”的質疑,在他看來,起訴是打假中最簡單、最有效的方式,哪怕最后打假人拿不到賠償款,限制商家高消費等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他同時認為,如打假純粹是為了牟利,就浪費司法資源了。
雖然入圈不久,但王志認為“職業打假”圈內很亂。“這個行業也有‘攪屎棍’,甚至有人違規操作。”他說,如有打假人找商家“耍無賴”;還有的產品沒有問題,打假人非要找出問題來;甚至還有人“賣鏈接”讓其他人去打假,或帶著很多人去“瞎搞”一個產品……“他們打擦邊球,甚至違法,冒著被抓的風險。這個行業因為亂,所以很多人不支持。”
王志認為,打假按合法的流程走,肯定沒問題。談及今后的打算,王志表示還會繼續打假,即使今后創業,可能也會繼續,但打法會變,不以金錢為目的。在他看來,最好的結果是“天下無假”,沒有制假售假,讓“職業打假”也沒了生存空間,“如果打假打到沒有假可打了,那就改行了。”
(應受訪者要求,王志為化名)
紅星新聞記者 姚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