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劉佳
直播帶貨消費糾紛熱度不減、盲盒消費成投訴新熱點……4月6日,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發布2022年一季度消費者投訴信息統計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盲盒消費、直播帶貨等新消費領域投訴正逐漸成為消費投訴熱點,值得高度關注。
銷售過期食品盲盒 懲罰性賠償敲警鐘
今年2月17日,消費者蔡女士向樂山市井研縣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投訴,稱其孩子在文具店購買了“盲袋”,通過外包裝無法獲知產品內容和信息,拆開后發現是棒棒糖、巧克力豆等預包裝食品且均過期,要求文具店退貨并賠償損失,但雙方協商無果。
經調查,消費者反映情況屬實。消委工作人員在文具店現場發現十幾個裝有過期食品的“盲袋”。經詢問,這批“盲袋”是從成都某批發商處購進,因外包裝無標識、不透明,無法得知內部食品信息且未進行進貨查驗。該行為屬于怠于履行法定查驗義務,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
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但是,食品的標簽、說明書存在不影響食品安全且不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的瑕疵的除外。”經調解,文具店同意向消費者賠償1000元并表示歉意。同時,井研縣消委已將案件線索移交當地市場監管局立案調查。
省消委專家評析認為,雖然盲盒類商品具有特殊性,消費者無法提前知曉內部商品信息,但不代表消費者要為這種隱蔽性買單。盲盒經營者應履行法定義務,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規定,外包裝要標明商品類型和關鍵信息,須符合產品質量或食品安全要求,充分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安全權等合法權益。
專家認為,近年來,盲盒因其新奇的銷售模式受到年輕人追捧,為迎合不同年齡層的消費者,經營者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包裝銷售各種類型的盲盒商品。但隨著不斷發展,其中存在的質量良莠不齊、虛假宣傳、售后服務等問題逐漸成為投訴熱點。
一是不公示盲盒商品類別、概率,侵犯消費者知情權。經營者借助盲盒特殊性和隱藏性,利用信息不對稱誘導消費者過度消費;二是以盲盒方式銷售臨期食品。因無法提前了解盲盒商品信息,消費者極易買到臨期甚至過期食品,侵害了消費者健康權;三是商品質量問題突出。通過盲盒包裝銷售三無商品、山寨商品、二次銷售品等情況仍然存在;四是虛假宣傳、過度營銷。以盲盒方式包裝銷售質次價高商品、在校園附近銷售盲盒產品等問題亟需規范。
直播帶貨糾紛多 網絡購物需注意五點
除了盲盒,近年來,直播帶貨模式發展迅速,并以生動、直觀的方式營造搶購氛圍吸引消費者消費,但也引發了大量消費投訴。省消委專家分析,這些投訴主要涉及:一是質量問題頻出,售賣假冒偽劣、商標侵權商品等問題仍是投訴重點;二是虛假宣傳,對商品產地、成分等內容作不實宣傳,夸大產品功效和虛假打折,涉嫌誤導消費者;三是售后服務有待提高,平臺內經營者各方相互推諉、售后不及時等問題仍存在。
另外,網絡購物已經成為廣大消費者日常生活消費的重要渠道,因涉及多個主體以及復雜的物流環節,售后問題較多。四川省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網絡消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已于今年3月15日正式實施,針對直播平臺責任不清、格式合同侵權、無理由退貨適用等網絡消費維權難點問題做出明確規定。對此,省消委提醒廣大消費者網絡購物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選擇正規平臺,貨比三家。盡量選擇大型、規范的網購平臺和信譽度高的網店,全面了解產品信息,不要輕信折扣、好評以及銷量,多渠道對比,參考不同平臺的消費評價。
二是依法行使退貨權。因檢查商品的必要性對商品進行拆封查驗且不影響商品完好的,消費者可以主張7日無理由退貨權;商品存在質量問題或不符合雙方約定的,消費者可以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主張退貨、更換、修理,不受7日限制。
三是要充分行使驗貨權。《規定》明確,“簽收商品即視為認可商品質量合格”的格式條款視為無效,為了有效維權,消費者應重視驗貨權,先驗貨再簽收,尤其是貴重或易碎物品。
四是要確保支付安全。消費者不要在平臺之外進行支付,不要點擊來源不明的鏈接,以免造成資金損失。如果平臺內經營者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工作人員引導消費者通過平臺支付方式以外的渠道進行支付,消費者可以主張平臺內經營者承擔商品銷售者或者服務提供者責任。
五是留存證據及時維權。網購過程要保存商品宣傳頁面、聊天記錄,尤其是直播購物時,對主播宣傳內容進行錄屏或截屏保存,發現商品存在質量不合格、商標侵權、虛假宣傳等問題要及時維權,可以向經營者所在地或第三方交易平臺所在地的市場監管部門或消委組織進行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