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雅安市寶興縣法院審理的一起盜伐林木案中,6名被告人通過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自愿認購了24噸的“碳匯”,用于盜伐林木行為的替代性生態修復。除進行“碳匯”修復外,6名被告人還將根據修復作業設計再補栽補種70棵云杉。

指認盜伐現場指認盜伐現場

  4月11日,紅星新聞記者從寶興縣法院獲悉,該案是四川首例引入“碳匯”理念開展的修復性司法案件,也是寶興縣法院再一次修復理念的探索創新。在該法院綜合審判庭庭長季強等人看來,這樣的創新,除了彌補常規栽補判決的一些不足之外,對于修復其破壞的生態環境也更加直接。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本案尚未開庭審理,法院將擇日通過互聯網開庭方式審理該案。

  案件——

  6人盜伐7棵樹

  需補種70棵,自愿認購24噸“碳匯”

  得知楓樹、槭樹可賣與商家制作小提琴、大提琴獲利后,王大志(化名)等6人產生了結伙盜伐林木牟利的念頭。

  2021年5月至9月,王大志等6人先后在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天全縣境內盜伐7株高大喬木(3棵楓樹、4棵槭樹),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損害。

  為保護大熊貓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和確保受損生態環境及時修復,寶興縣法院引入“碳匯”修復理念,多次與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探討修復方案,促使6名被告人自愿從該所認購24噸“碳匯”,用于修復其破壞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6名被告人還將根據修復作業設計再補栽補種70棵云杉。

  寶興縣法院介紹,該案是四川省首例引入“碳匯”理念開展的修復性司法案件,也是寶興縣法院繼發出全省首例補栽補種判決和強制執行補種令之后的再一次修復理念探索創新,為四川省法院辦理環資案件“碳匯”修復提供了“寶興樣本”。

  什么是“碳匯”呢?

  “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廣義的來講,碳匯一般是指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機制。

  為何6名被告人自愿認購的“碳匯”為24噸?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樹種不會因栽種在小區或者野外等地理位置不同而導致減排量不同,就像一個人一樣,一生大約能吃多少飯,有一個區間值,一棵樹同樣也是如此。砍伐了多少棵樹,這些樹木是什么樹種、年限如何、能吸收多少千克的二氧化碳等,都能計算出來,按照這個比例購買同等碳排量,就能進行生態型修復補償。

  認購金將由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按照程序用于生態資源保護,以達到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的目的,所購“碳匯”量將用于抵消生態環境受損的碳排量(碳中和)。

  法院解讀——

  傳統修復的創新升級 

  認購“碳匯”后可能會被酌情從輕處罰

  季強介紹,雖然按修復作業設計,王大志等6名被告人將補種70棵云杉幼樹,但幼齡林期間固碳能力沒有中齡林固碳能力強,需要疊加碳儲存量。故由6名被告人自愿購買一定量的“碳匯”對其破壞的生態進行修復,彌補了補栽補種判決不能“第一時間”全方位修復生態的不足。

  在季強等人看來,被告人自愿認購“碳匯”修復受損生態環境,既是多元化修復性司法的手段創新,更是傳統修復性司法工作轉型升級為科學化、科技化修復的標志。以前的傳統修復中補種樹木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按照判罰的數目補種好了樹,存活率能有多少?大家不得而知,雖然之后會定期監督,但不會像現在這種購買“碳匯”一樣,這么直接,這么快。

  還有一點是,盜伐樹木者自愿認購相應比例的“碳匯”,可能會被酌情從輕處罰。

  李春蓉 紅星新聞記者 蔣麟 圖據寶興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