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視頻發酵
有網友認為“母親失職”“孩子太調皮”
在事發現場,馬女士向參與救援的城管反映,要及時裝上窨井蓋,排除安全隱患。她不知道窨井蓋在哪,也不知道那個塑料盆是誰放上去的。
當天晚上,馬女士回到事發現場,看到窨井依然沒有井蓋,只是多了兩根樹枝放在井口。她撥打了12345,又把那段自己拍攝的視頻發布在自己的抖音賬號上,希望有關部門引起重視,并提醒附近家長注意這個窨井的風險。
4月6日上午,一位當地街道辦工作人員聯系上她,核實了解當時的情況以及事發地點,并稱“馬上解決”。她很關注這件事,當晚又去現場看了看,發現缺失的窨井蓋已經重新安裝上了。
接下來的兩天,她的抖音賬號那段視頻下面有了兩百多條評論,很多網友表達了關切,她還回復了一些,并表示孩子沒事,窨井蓋也安好了。
然而,讓她始料未及的是,有網友開始指責她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孩子掉進窨井了,還要先拍一段視頻”,還有網友指責她5歲的兒子是“熊孩子”,“如果不調皮就沒這事發生”“明明蓋著盆,為什么還要往上面踩”“別個都給蓋到起的,你非要去踩,還要投訴別個”……
視頻被進一步廣泛轉發和傳播,有的自媒體轉發相關視頻稱“水井沒井蓋,用盆覆蓋,孩子路過掉進井里”,該視頻有1.6萬點贊,評論達一千多條,然而網友的聲音也愈加“刺耳”。馬女士看到后“心里很不好受”,雖然自己確有疏忽,但明明是兒子和自己受到了傷害,路邊窨井的安全隱患沒有及時解決,怎么就變成了自己的過錯呢?
她不知道如何應對這些網友,也無法一一解釋,“感覺不是滋味”。讓她更沒想到的是,這件事情怎么一下子就突然發酵了,她和兒子一時身處輿論漩渦中。

紅星新聞記者看到,馬女士的抖音賬號僅有幾百個粉絲,平常拍的都是一些生活日常,大部分是陪伴兒子的視頻。她的生活原本很平靜,以前也從未引發那么多網友關注。
“指責我還好點,說孩子調皮,我更難接受。”她認為,有些網友的聲音,對5歲的兒子顯得過于苛刻了, “哪個孩子不調皮?好奇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他只是去踩了一下放在路上的塑料盆,怎么會預料到有危險……”
③ 自責和反省
“如果孩子真出了事,無法原諒自己”
事后,丈夫安慰她,不要在意網友的評論,但丈夫還是在評論區幫妻子作解釋,“當時已在等人來救援,順便拍了一個視頻。”
為了開導馬女士,丈夫還略帶玩笑地說,幸好是你帶著孩子出去的,要是爺爺奶奶帶孩子出去掉窨井里了,你還不是也要怪他們沒帶好孩子。對此,馬女士說,平心而論,如果那天要是公公婆婆帶孩子出了這事,她確實會責怪他們。

事發當時,她打電話告訴母親兒子掉到了窨井里,母親的第一反應也是說“你咋帶的孩子,一路(起)出去,還要把孩子掉到窨井里”……
馬女士當時覺得有些委屈,但更多的是自責和后怕。萬一孩子真的摔傷了,她也無法原諒自己,認為自己沒有盡到一個母親保護好孩子的責任。
事發后,她教育兒子以后不要再去踩窨井蓋,要有安全意識,孩子使勁點頭。她更擔心孩子因此受到驚嚇會有心理創傷,一再向兒子解釋,那是媽媽的錯。后來,再出門散步時,兒子看到窨井蓋都繞著走,離得遠遠的。她回想起那天兒子站在窨井里嚇懵的神情,更是心疼不已。她說兒子很勇敢,當時不哭不鬧,只是自己去找人幫忙時,她聽到兒子在井下使勁喊媽媽,像要哭出來了。
“就這么一個孩子,一家人都以他為中心。”馬女士說,自己和丈夫的心思全在孩子身上,就想保護好他,照顧好他。
④ 面對“網暴”
“那些陌生人的評論不屬于我的生活”
4月13日,事發已過去一周多,網上那些非議的聲音依然還有,但馬女士說,自己已不再關心,“不去看,就跟我沒有關系了。那些陌生人的評論,本來就不屬于我的生活。”
她甚至試圖去理解那些“尖銳”的聲音,認為指責“母親失職”的網友,應該是當了父母的人。因為這與她的自責如出一轍,要是孩子真出了什么事,會難以原諒自己。
“而那些批評‘熊孩子’的網友,大概是還沒當父母的年輕人。”她說,他們不理解孩子,所以會有成見。
現在,每天早上,馬女士給孩子做了早餐就趕去上班,公公婆婆負責送孩子上幼兒園。如果不是夜班,她會盡快往家趕,只想第一時間見到兒子。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最重要的是孩子沒有受傷。”4月13日晚上,馬女士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生活恢復了平靜,兒子這次遇險,對她來說是一次教訓,以后一定會更加謹慎小心。對于兒子來說,可能受到了一定的驚嚇,但應該也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
她對發布那段視頻不覺得后悔,雖然一度給她帶來了極大的困擾,但是她說,在那種情況下,她必須理直氣壯地去保護孩子,包括讓相關部門引起重視,盡量避免類似危險的事情發生。
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