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我在重慶那邊生活得很好,養(yǎng)父對我也很好,而且我已經(jīng)結婚了,也有自己的工作,還有自己的孩子。”這是27年后回到故鄉(xiāng)四川榮縣的小冉,緊緊拉住詹婆婆的手說的一句話。
4月25日上午11時許,在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公安局河西派出所會議室里,詹婆婆一家手捧鮮花,在這里等待一個讓他們期待了27年的人。
11時33分,一輛重慶牌照白色小車行駛到派出所門前,車上下來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兩歲的兒子。
會議室里,榮縣公安局刑事科學技術室主任陳波濤宣讀:經(jīng)公安機關鑒定,重慶市南岸區(qū)長生橋的冉某某,確定是榮縣梧桐街道柏林路的唐某某兒子劉某新。會議室里,響起熱烈的掌聲。
詹婆婆一家情緒激動之余,也表達了對公安機關的感激之情。她心里長達27年的心結,終于解開了。
冉某某稱,養(yǎng)父對自己很好。他很小的時候,就從鄰居和親戚朋友那里得知,自己是被領養(yǎng)的,心里就有一個疑惑,自己為什么會被親生父母拋棄?
事情還得從社區(qū)民警的一次走訪說起。2021年12月的一天,河西派出所社區(qū)民警李德光在自己負責的社區(qū),開展入戶調(diào)查工作。當來到詹婆婆家的時候,詹婆婆向民警吐露了一個埋藏在自己心里27年的心結。詹婆婆女兒唐某某患有精神疾病,并伴有殘疾,1989年與劉某某結婚,1993年12月外孫出世,取名劉某新。原本女兒、女婿家庭就很困難,女婿又被檢查出患有骨癌,1994年7月去世,留下患病的妻子和不到一歲的孩子,由詹婆婆照顧。
1995年,詹婆婆家庭經(jīng)濟條件更加困難,已無力支撐女兒和外孫的生活,最后忍痛決定將外孫送與他人撫養(yǎng)。
詹婆婆通過榮縣親戚王某友和曹某君夫婦介紹,將劉某新交給重慶大石壩曹某華和於某芳撫養(yǎng)。
1995年4月的一天,詹婆婆和王某友、曹某君抱著不到兩歲的劉某新到了重慶大石壩,交給曹某華夫妻。曹某華夫婦向詹婆婆承諾,孩子是交給另外一家人撫養(yǎng),以后可以互相往來探望。第二天,曹某華夫婦兒子把劉某新交給重慶江北一家人撫養(yǎng)。從此,詹婆婆失去了與外孫的聯(lián)系。
詹婆婆告訴社區(qū)民警,過去27年里,為了弄清外孫下落,她6次到重慶,也求助過曹某華夫婦,但夫婦倆都不愿見面。詹婆婆為了留在重慶找尋外孫,撿過破爛,住過橋洞。后來隨著年齡增長,76歲的詹婆婆放棄了再到重慶尋外孫的念頭。
詹婆婆告訴社區(qū)民警,她并不奢望外孫認祖歸宗,只要知道他在重慶生活得好,就滿足了。
社區(qū)民警李德光知道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向所領導進行了匯報。派出所領導隨即安排民警進一步了解情況,一方面采集相關人員信息,另一方面向重慶江北警方發(fā)出協(xié)查函。
最后,榮縣警方在重慶江北警方大力支持下,確定了冉某某就是詹婆婆外孫劉某新。
陳茉莉 紅星新聞記者 袁偉 姚永忠 榮縣公安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