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20萬,其中6萬是服務費。日前,成都市民鐘某找貸款中介公司貸款的經歷,經紅星新聞報道引發關注。多位市民向記者反映曾遇到類似情況:“貸30萬被收7萬多”“貸29萬被收8萬”……
近日,記者調查發現,這些貸款公司有著相似的“套路”:先以低價貸款手續費吸引貸款者;放款后,又以“走賬”“走流水”為由收取巨額服務費;消費者還款時,再以合同為由設置障礙。而實際上,這些貸款項目,消費者自行就可以辦理,并不需要“中間商”。
一名前貸款公司從業人員自曝,中介公司利用信息不對稱“服務”貸款者,從而賺取高額費用。“簽的合同里有很多坑”,但他們會“繞著彎去講”,避免向客戶提到具體收費項目。
據相關行政部門介紹,這類公司做事嚴密,懂得規避處罰,一旦“出事”就注銷公司,而此類公司既不屬于銀行范疇,也不屬于小額貸款公司,處于法律監管的空白地帶。此類公司的規范和監管,需要多部門聯合行動,綜合施策。
① 同樣的遭遇
貸款被套路
多人被收巨額“服務費”
因裝修急需資金,今年3月,成都市民鐘某找到位于青羊區雄飛中心的四川信達普惠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下稱“信達普惠公司”)進行貸款。
鐘某說,當時工作人員稱他們是銀行直貸的個貸中心,并非中介機構,也不會收取服務費,“只有8‰的風險金,貸20萬元只要1600元。”
但在放款后,公司卻以申請裝修貸款,銀行需要查裝修流水為由,讓鐘某把其中的6萬元轉到一家裝修公司“走帳”。但是當鐘某要求將“走賬”的錢要回時,對方卻堅稱這是公司為其提供咨詢服務而收取的服務費。之后,她曾數次找到該公司要求退款,對方均不予理睬。
紅星新聞記者采訪發現,實際上,鐘某的貸款并不需要“中介”服務,其自行即可通過銀行APP操作完成,信達普惠公司僅僅是幫她操作了APP而已。經報道,鐘某拿回了該筆錢,而該公司則迅速關門,不久又注銷公司。
閔某,29歲,去年投資失敗后急需資金周轉,正巧,他收到的一條貸款短信稱他有30萬元的貸款額度。在回復確認貸款信息后不久,一名自稱是某貸款機構的工作人員與他取得了聯系。
跟隨該工作人員,他到一家商業銀行貸款,獲得了一筆30萬元的貸款。但錢還未捂熱,對方即提出因流程需要“走賬”。之后,閔某將其中的64800元分別轉給了一個個人賬戶及一家名為“極融平民小超市”的個體商戶。打款后,一張《居間服務協議》才放到他面前。
閔某介紹,他其實看到該協議上寫有64800元服務費,但當時錢已經打進對方賬戶,“而且幾個很壯的人圍著你”,他不得不簽。而記者從閔某辦理貸款的銀行了解到,他的貸款并不需要第三方貸款機構,他自己即能辦理。
劉某也遇到了和閔某相似的遭遇。去年9月,她因做生意資金周轉不開,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在平安銀行貸款29萬元。
放款前,中介機構表示,每1萬元會有8‰的服務費,“29萬不超過3000塊”。但在放款后,中介公司卻以“做流水”為由,讓她轉賬。之后她把6萬余元轉到業務員手中。轉款后,同樣被告知為服務費,遭遇退款難。后來她才了解到,這筆貸款,她自己其實就可以辦理。
面對高額的服務費,閔某和劉某都曾試圖通過溝通讓中介公司退錢,但對方表示,如果要退,必須把貸款一并退回,而提前退回貸款,也要承擔高額違約金,他們不得不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看到鐘某維權成功后,閔某和劉某再次聯系貸款中介退款,在記者的介入下,貸款機構分別退還了閔某4萬余元、劉某5余萬元。但在退款后,兩家機構均要求閔某、劉某刪除了與他們的微信聊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