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蕖 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5月10日,四川在線記者從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獲悉,《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于近日印發。成都提出,“十四五”期間,成都生物經濟年均增速將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生物經濟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創建3-5個國家級生物科技創新平臺。

路徑:構建“3+3+N”生物經濟產業體系
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生物經濟是21世紀最為活躍的新興經濟形態,也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攻方向,據權威機構預測,其市場規模將是信息經濟的10倍以上。經過多年發展,成都生物經濟的良好基礎已經形成:四川大學生物醫藥工程學科位列全球前十;全市擁有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260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的6.3%,新藥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二隊列……
結合自身發展情況,成都明確了“十四五”期間生物經濟的具體發展路徑:構建“3+3+N”生物經濟產業體系。第一個“3”,指的是“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以中心城區等區域為重點,加快推進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集中集聚,形成一批“三醫+”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顯示度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第二個“3”,指的是“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以郊區新城等區域為重點,突出生物科技的跨界融合,加快推動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等“生物+”融合產業布局,打造西部領先的生物經濟特色融合示范區。
“N”則指的是“BT+IT”(指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形成的交叉產業)生物經濟創新區:以城市新區等區域為重點,聚焦“BT+IT”技術前沿,打造提供生物技術服務、匯聚生物經濟高端要素、孕育生物經濟高端產業的生物經濟創新區。
培育:為產業發展打造精準先行政策環境
《規劃》提出,圍繞生物經濟發展需求,成都將強化生物經濟數據、資本、人才、政策等關鍵資源匯聚,全面激發資源要素配置的活力、潛力、合力,塑造生物經濟集聚發展的優越生態。
四川在線記者注意到,成都尤其注重政策環境的打造,力圖為生物經濟發展提供先行先試的發展土壤:積極爭取國家在成都設立藥品和醫療器械審批中心,爭取國外已批準上市,但尚未獲得我國審批的新藥、新器械、新疫苗、新品種等在成都試行特殊審批并投入市場;爭取有條件區域試點建立保藥倉,提前采購備藥,提供試點區域獲得國家批文可立即出藥的先行服務;擴大創新藥可及性,爭取將全市符合條件的藥品生產企業的自主創新藥品,優先納入醫療保險基金支付范圍……
資金方面,成都將充分整合財政類專項資金,針對生物經濟的特殊性,加大財政資金對生物技術、生物安全等領域的傾斜力度。設立生物經濟產業發展基金,由政府主動對接各類金融機構、社會資本,設立由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共同組成的產業引導基金。
人才方面,成都將引進生物經濟人才引進專業機構,采取專員進駐的方式,提供人才落戶、爭取政策、提供子女/家眷服務等多樣化服務,同時加大生物經濟人才公寓、國際人才社區、創智四合院等多種形式住房規劃與建設力度,讓人才在這里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