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天,2520公里,騎著一輛普通自行車,從福建廈門回到四川瀘州。這是一個視力殘疾二級的父親,對即將參加中考兒子的承諾。
5月21日晚,比計劃時間提前到達的任中權,出現在周末放假的兒子面前。一年半時間未見,兒子已經長到1.7米高,比爸爸還高一些。
今年52歲的任中權,是瀘州合江人。一年多前,他離家時給很快要參加中考的小兒子承諾,“你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爸爸從廈門騎車回來給你加油。”對此,兒子并不相信,“你把腿蹬斷了都攏不到。”
5月21日,任中權兌現了承諾。
視障父親給兒子承諾:
我從廈門騎車回來給你加油
今年52歲的任中權,幼年因生病導致雙眼視力障礙,“也就能看得到3米遠,3米以外就是渾的。”任中權說。他的殘疾證上寫著“視力殘疾人”。
任中權和有著四級肢體殘疾的妻子,長年在廈門務工。妻子在一家鞋廠,已經工作了16年,任中權則輾轉工地打臨工。2017年,任中權回老家搞種植、養殖,“也是想在家,娃兒回來有口熱飯吃、有口熱湯喝。”任中權說,夫妻倆一直在外,小兒子由奶奶照料,“老一輩的思想,跟現在的娃兒不一樣。”
誰料,任中權兩次創業失敗,虧了10多萬元。屋漏偏逢連夜雨。2019年,任中權又生了一場大病,發生過一次意外中毒進了醫院。
離開老家、再次前往廈門,任中權叮囑兒子:要好好學習,多跟成績好的同學交流。等中考了,爸爸騎自行車從廈門回來看你。
“他說,不可能,你把腳蹬斷了都攏不到,不現實。”任中權說,兒子并不相信。
回到廈門后,任中權開始尋找合適的自行車。“我也是騎行愛好者。1985年剛出門打工,在重慶江津就學會了騎車。”
巧得很,今年年初,房東鄰居收拾出一輛上海鳳凰牌二八大杠自行車,準備當廢品賣掉。“雙杠,可以承重300斤。”任中權說,房東鄰居出價60元,他趕緊買了下來。只是簡單更換了鋼圈,修整了一下。
有了交通工具,任中權開始籌劃出發。花151元買了帳篷,花300元買了自行車備用零件、內胎、打氣筒,也備好了反光背心、強光電筒和防身裝備。“我在朋友管的公司做了一段時間,掙了4200塊錢工資。”
出發前,妻子并不贊成。路那么遠,身體也不好,萬一在路上出意外,家里都不知道。但任中權堅持,“兒子剛剛過叛逆期,現在懂事、穩重了些。要是不完成許諾,兒子只會記得爸爸說謊、爸爸說話不算數。”
4月14日,任中權一個人蹬著車,出發了。
一個人一輛自行車
翻山越嶺,行程2500多公里
任中權一路從福建廈門出發,進入漳州漳浦縣、云霄縣,從漳州平和縣進入廣東梅州市大埔縣。

原計劃從廣東揭陽,一路到廣西、貴州,回四川,但是因為部分地方疫情管控,任中權不得不重新規劃,從江西贛州到湖南株洲、婁底,進入貴州銅仁、習水,最終抵達四川瀘州合江。“多走了好幾天。”任中權說。
從出發開始,他就在短視頻平臺記錄自己每天的行程。第一天,路過大女兒所在的縣城,但沒敢去一趟,“去了我的車就‘沒有’了(被大女兒沒收)。”任中權調侃說,視頻剛一發,大女兒就看到了,趕緊給他打了電話。
在短視頻平臺,任中權的親戚朋友們也十分驚訝,“你真的要騎回去啊?”“不會吧,你騎這個車回去,我有點懷疑。”也有人叮囑“注意安全”“祝你挑戰成功。”
任中權的全套裝備,連車帶行李,大約有120斤。最大的補給,是水和干糧。“大瓶的礦泉水,一次要買三四瓶。”任中權說,出發時很熱,在福建、廣東,全程都是30℃以上。進入湖南,只有20℃多點。到了貴州,最冷只有12℃。任中權只帶了兩套短袖、一套秋衣。路倒是挺好走,全程幾乎都是國道、縣道。
任中權記得,在江西一段山路,全程花了7個小時,沒有遇到一輛車、一個人。一邊是山崖,一邊是小溪,只聽得到流水的聲音。
在貴州銅仁石阡縣,爬山路,任中權推著車,走在綿密的細雨里。雖然雨不大,但慢慢透進了雨衣,衣服冰涼濕透,任中權冷得發抖。中途,在一個小村莊一戶農家屋檐下躲雨,那一戶只有一個老人在家,還給任中權搬了條凳子。但是越坐感覺越冷,“在這里待著躲雨不行。”任中權擔心自己體溫下降厲害,還是決定繼續推車往前走,“走一步,離家就近一點。”

翻過山,又是大霧,能見度甚至不到1.5米。還好,任中權帶了2套反光背心。“安全是最重要的。太可怕了。”任中權心有余悸。
好不容易到了一個鎮上,任中權住進一家賓館,請老板找來一塊姜,熬姜湯驅寒。老板一聽他要騎車回瀘州給兒子中考加油,就說“我妹妹就在瀘州”,主動把100元一晚的房費降成80元,晚上還免費給任中權做了一頓飯,“炒了肉、素菜,還有排骨湯。”任中權說他格外感動。

讓任中權備受感動的,還有在疫情防控管理卡點受到照顧。去年,任中權所居住的廈門某社區遭遇了本土疫情,他主動參與了32天志愿者工作,從早上7點半一直站到下午3點半,有時候晚上還巡邏。“起碼有26天都在大太陽底下。”任中權說,這次騎車回鄉途中,在卡點掃碼登記、出示核酸檢查結果時,工作人員看到他的志愿者經歷,雙方都覺得很親切。工作人員邀請他在卡點休息,給他拿水、拿吃的,“就像到家了一樣。”

路途中,也有十分危險的時候。路過貴州習水,在國道208上,到處都看得到落石滾下來砸到地上形成的坑,有的剛剛被修補上。“幾十米、上百米高的懸崖。”任中權說,全程28公里,起碼有20公里都是這樣的路況,讓他有些心里發虛,都沒敢停下來拍照。
就這樣,天晴的時候搭帳篷,下雨的時候住賓館,最長的一天騎行了112公里,最短的一天翻過了35公里山路。
一路周轉,原計劃2340公里,結果走了2520公里,歷時38天,其中騎行了33天,休息了5天。5月21日,任中權終于回到四川瀘州合江縣。

想留在家鄉再創業
陪伴兒子成長
“我本來是打算5月23日到的。”任中權說,5月21日進入合江,找到醫院做完核酸,打算住一晚,又擔心來接自己的親戚朋友太多,影響疫情防控,就沒給大家打招呼,悄悄地騎車回了家。到家時,天色已晚。
周末放假回家的兒子,看到父親真的出現了,十分驚訝。“他還是不敢相信。”任中權說,他騎行到湖南境內,有媒體采訪報道,新聞被其他家長看到,轉發給了老師。“老師用自己的手機給我打電話,讓兒子給我說了兩句話。”任中權說,兒子叮囑他注意安全。

說起兒子,任中權語氣里帶著遺憾和愧疚。一直以來,兒子都留在老家。作為家長,他疏于對兒子的照顧和管教。這次即將中考,老師讓家長幫著孩子選報中學,任中權才發現,兒子成績如何、特長是什么、對什么感興趣,他都知之甚少。父子間有些生疏,尤其兒子到了叛逆期,和家長的交流更少。
這次見到父親真的兌現承諾,騎車回來,兒子并沒有多說什么,只是馬上幫爸爸收拾了房間。周日早上,兒子和同學趕集買生活用品,下午回學校,任中權有事耽誤了,沒能和兒子好好坐下來聊一聊。
任中權說,安全騎行到家,對他而言,是一次超越自己的最大挑戰。對兒子來說,更希望是一次堅持不放棄的鼓勵。
“不管他這次考得怎么樣,只是希望(通過兌現承諾)能夠鼓勵他。”任中權說,即使兒子考差了,也有家長的責任。
這一次,任中權希望能夠在老家進行第三次生態養殖創業,也能夠留在兒子身邊,陪他讀書。
6月13日到16日,任中權小兒子將參加中考。
“考完了,暑假就讓他去廈門和他大伯一起,去工地做裝修,鍛煉鍛煉。”任中權說,他因為視力障礙失去了很多,一直希望兒子能夠好好學習。去體驗體驗建筑工作的不易,才能懂得更好地學習。“有了文化,才能為社會作貢獻。”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