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詩句,用來描繪盛春時節的廣元南河,最恰當不過。
橫穿市區的南河,被譽為廣元的母親河。但在前幾年,南河卻因水質污染嚴重、徘徊在Ⅲ類水質邊上,被人們稱為“爛河”。而今,昔日“爛河”變成了美麗的“藍河”,成為廣元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切實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生動寫照。
不只是南河,目前廣元主要河流水質優良率達到100%,嘉陵江、白龍江、南河等主要河流出境考核斷面水質達到Ⅰ類,實現“一江清水出廣元”。
□向燕
善治
從城市到農村全面治理
10多年前,南河水質污染比較嚴重,走在岸邊,時有臭味隨風撲鼻,社會普遍關注,市民反映強烈。
水環境污染,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有關方面認真查找,發現主要原因是城鄉開發建設和經濟發展加快同時帶來污染負荷加重,加之環境基礎設施不完善,城鄉環境治理滯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態是廣元最大的優勢,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北诌@一理念,廣元市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統籌考慮城市“水、岸、路、橋、房”等要素,合理劃定河湖管理范圍,河湖開發利用有章可循。同時,制定《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實施方案》,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長制久清”的治理思路,層層遞進。
一場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攻堅戰持續展開,工程治理、生態治理、生物治理三大行動同步推進。廣元市在全省率先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流經城區的南河、嘉陵江變清了。隨即,廣元把“碧水保衛戰”引向農村。
利州區河西街道學工村有一條不起眼的山洪溝,因為附近一個居民小區污水未有效收集處理,污水通過化糞池流進了溝里。因為臭,更遭人嫌棄,一些居民干脆將垃圾也扔進去……
2021年,這條名為浩溝的山洪溝被列入利州區農村污水治理名單,隨即得到整治。如今溝溪清水汩汩,河邊草木青青,一塊醒目的標牌豎立著:“多一分綠色,添一份清新”。70歲的當地居民石書行說:“真是沒想到,這樣的小溝溝都整治好了?!本用駛兛粗磉叚h境好了,也主動參與環境保護。
廣元城鄉污水治理成效卓著。2021年,經過治理的城市黑臭水體水質全部達標,全市20條農村黑臭水體和65%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善護
不但線下巡還要線上巡
在嘉陵江廣元經開區段,江邊有一處突出水面的“微半島”,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桃花島。名字好,風景也好,島上一度被附近居民當作農家樂、茶房經營占用,一些市民還偶爾去野炊、郊游,但危險隱患讓人提心吊膽。
2020年7月,廣元市水利部門、經開區等單位聯合開展“清河”行動,一月內拆除800多平方米違章建筑,全面清理垃圾、廢棄物,85畝的“微半島”又恢復了自然面貌。
污染治理了,管護如何跟上?廣元深入劃定河湖空間保護范圍,開展“清河、護岸、凈水、保水”四項行動。
駕車行駛212國道,即將進入廣元白龍湖區域,路邊一塊醒目的藍色路牌提示司機:你已進入飲用水源保護區,請小心駕駛。常年行駛這段路的司機說,類似的提示,在白龍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涉及的212國道35公里路段上,多處可見。不僅如此,沿路還在多個彎道處安裝了混凝土防撞墻、截污溝、防護網。
白龍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廣元市城區第二水源地和沿湖群眾主要飲用水源地。廣元制定了《廣元市白龍湖亭子湖保護條例》《廣元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對相關水域實行最嚴格的保護。
管護如何做到“長制久清”?廣元重點推進河(湖)長制,全面構建起區域與流域相結合的市、縣、鄉、村四級河(湖)長制組織體系,明確四級河(湖)長及聯絡員單位工作責任,切實做到河湖長工作“有名”“有實”“有能”。
41歲的周高鵬是廣元利州區東壩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也是5公里長的南河城區段的河長。每天傍晚,跟隨著熙熙攘攘的市民沿河散步,人群中的他總是帶著“二心”,這里看看,那里瞧瞧——河面有沒有漂浮物,岸線有沒有枯枝敗葉,8條流入南河的支溝水口有沒有異味……人們散步,他巡河,如果發現哪里不對,他會立即協調相關部門和單位及時處理。
河(湖)長不僅線下巡,也在“智慧河(湖)長”網絡系統線上巡。河(湖)長的手機不僅與所負責的河(湖)通過視頻監控連接,也與省市河(湖)長制管理信息平臺對接共享,可以第一時間掌握監測巡查情況。同時,生態環境部門在主要河流建有15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充分發揮前哨作用,動態監控水質變化,做到污染早發現、早處理。
初夏的白龍湖,湖水湛藍清澈,藍天倒映在水里,很是漂亮。但負責白龍湖兩岸的網格員周丕平、周丕彪少有心思欣賞,他們的心思都用在守護白龍湖的水環境上了。他們兩個經常提著一根木棍邊走邊看,看沿湖的防護隔離網有沒有破損、標識標牌有沒有損壞。
目前,廣元共有4300多名四級河(湖)長,以及更多網格員巡護在城鄉,實現河流、水庫、溝渠、塘堰等水域及岸線管理保護全覆蓋,他們是常態化保持河湖水體清潔的“主力軍”。
善用
要清水綠岸還要文化景觀
很多好客的廣元人有一個習慣,凡有外地朋友來,都會領著去南河濕地公園走一走,踏上河岸的廊道,但見水天一色,綠樹搖曳,飛鳥掠空,讓人賞心悅目。
與城市融為一體的南河濕地公園,被廣元人當作“城市會客廳”,其實它還是“南河之腎”。
走在南河林蔭小道上,細心的人不時可見一塊塊豎立的木質標識牌,上面有文字、圖案,介紹周遭植物或鳥類的品名、種類、功能,市民稱之為“南河知識牌”。
“這里是蘆葦,那里是香蒲……”廣元市住建局技術人員說,這些植物很普通,但對南河來說卻很珍貴,因為它們都是南河的“生物凈化器”。在南河濕地公園,這“生物凈化器”由數十種水生植物組成,它們花期長、根系發達、吸污凈化能力強,能增加水體溶解氧含量,是南河清水綠岸的“守護神”。
“守護神”既改善了水質,又美化了景觀。這看似細微的做法,是廣元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的神來之筆,描繪出“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新圖畫。
如今,走在廣元城區、縣城以及一些鄉鎮河湖邊,撲入眼簾的,都是各具特色的“帶狀公園”。這得益于廣元堅持水域治理與景觀打造相結合,在治理上盡量保留河(湖)原有的自然岸線,使得帶狀景觀層次分明,相得益彰。
不僅如此,廣元的生態“河湖圖”,還融入了更多人性化、人文化元素——
突出人性化。在考慮防護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著力建設水體和土體、水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和諧共生的自然生態體系,打造岸線生態工程,構建人河互動、人景相映、人水和諧的親水景觀空間。
突出人文化。將名人文化、蜀道文化、三國歷史文化以及地方文化融入河(湖)生態修復,設置文化景觀石、文旅景觀標識標牌,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交相輝映,讓治水護水愛水意識深入人心。
協同上下游,顧及左右岸,協調人文景,體現了廣元建設嘉陵江流域生態廊道,構筑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真切用心。背后隱含的深意是,切實踐行“兩山”理念,努力在治理上補短板,在保護上求創新,在生態轉化利用上譜寫追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水文章”,助力廣元綠色發展綠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