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墩古城為尋找三星堆文化來源提供了一把鑰匙
在寶墩遺址現場,參與活動的眾多專家紛紛認為,寶墩古城已經邁入了早期國家形態。
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成都市歷史學會會長、成都古都學會會長何一民表示,“寶墩古城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長江上游地區龍山時期城址的空白,構建了古蜀文明起源的篇章,為尋找三星堆文化的來源提供了一把鑰匙,為完善古蜀文明發展脈絡提供了基礎性支撐。文明的出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寶墩古城的發展,寶墩文化的社會復雜化、文明化進程奠定了三星堆文明形成的基礎,隨著寶墩文化聚落的擴張、人口的增長,群體間產生沖突與摩擦,社會復雜化程度加劇,伴隨著中華文明視野下其他區域先進因素的進入,成都平原進入鼎盛的三星堆文明時期。可以說寶墩文化是古蜀文明的起源階段,展示成都平原早期人群適應環境、融合競爭的奮斗發展歷程,這一時期初創的水稻種植、家豬養殖、城墻修筑等文明因素奠定的古蜀文明的基礎,也可以說是天府之國的始源。”
專家在寶墩遺址觀看“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
何一民認為寶墩已經進入早期國家形態,因為“要修建276萬平方米的寶墩古城,這么大的工程,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修建,需要有組織的管理,這些都不是部落聯盟能夠辦得到的,應該是早期國家才能夠辦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鮑成志也認為要建造寶墩這樣一座面積巨大的古城,需要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大型分工能力,“可見當時古蜀已經進入國家形態,文明之光已經照亮成都平原。”成都市委黨校副校長王蘋則表示,“中國是稻作文明的發源地,長江中下游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發現了稻田,長江上游4500年前的寶墩古城也發現了稻田,說明早在4500多年前,稻作文化已經由長江中下游傳播到了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長江下游和上游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中華早期文明有強烈的互動性。中華文明5000年,從良渚一直延續到長江上游。”
國家的形態究竟如何判定?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院長李杰特別點贊“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國標準。正是探源工程沖破冶金術、文字和城市這所謂的‘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根據中國已經掌握的材料,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的種種標準,他認為按照這種標準,寶墩古城的確已進入早期國家形態。
“古蜀文明新發現”系列考察還將走進更多遺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研究員表示,“舉辦‘古蜀文明新發現’系列考察活動,是為了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他透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將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項目,集中力量攻關西南地區人類起源、長江上游社會復雜化進程和文明化進程等歷史問題,力爭取得新的重要突破。
據介紹,“古蜀文明新發現”系列考察活動還將走進三星堆遺址考古現場,新都馬家戰國木槨墓考古現場,彭州市竹瓦街遺址考古現場,漢代新都城考古現場,通過一系列考察活動逐步還原古蜀文明從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的發展歷程。
本次活動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成都市歷史學會、成都古都學會聯合主辦;成都博物館、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三星堆文化與青銅文明研究中心、成都現當代城市美學研究院協辦;中共成都市新津區委黨校承辦。
圖片由四川大學城市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