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6月11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古蜀文明新發現”系列考察活動正式啟動,考察活動首站走進位于新津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來自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四川省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前往古蜀文明新發現的考古現場。專家們在座談會上表示,寶墩古城已經進入早期國家形態。
發現寶墩古城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成果
新津寶墩古城近年展開的考古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子課題的其中一部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唐淼介紹,2002年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探源工程”)立項。這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這20年間,探源工程在近400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果。總面積達276萬平方米的寶墩古城遺址的發現,就是“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寶墩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發現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1995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單位第一次正式調查試掘新津寶墩古城遺址。1996年寶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正式展開,將寶墩古城遺址的年代上限推定在距今4500年左右,并將這類遺存命名為“寶墩文化”。
2009年,作為“探源工程”的子項目,寶墩古城遺址考古工作重啟并持續至今。考古學家目前所了解的寶墩古城由內、外雙重城墻構成,內城圈平面呈長方形,方向約為北偏東45度,是龍山時期晚期四大古城之一。
近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探源工程”的支持下,陸續發現了內城中部鼓墩子大型建筑群、居住區、墓地、手工業區等古代遺存;初步還原了寶墩文化時期聚落(村落)結構,解讀了寶墩時期稻—粟兼種、家豬飼養得生業模式,探索了寶墩古城得發展變遷與衰落的過程;針對寶墩文化來源,寶墩時期人地關系、生業形態、聚落變遷,寶墩文化時期社會復雜化進程、長江上游文明進程等重大課題進行了系統性探索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0年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現了寶墩時期水稻田遺跡,這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田,同時,這也是長江上游首次發現4500年前的水稻田遺跡。對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種植史、長江上游稻作農業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