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精靈” 上陣
地災預警靶向推送到村到點到人
在四川,地災點多面廣,隱蔽性強,氣象預報往往發揮著“前哨”作用。記者在天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值班室看到,大屏幕上,全縣10個鄉鎮、37個地災隱患點的降水實況和天氣預報一覽無余,頁面每5分鐘自動刷新一次。
“這是我們的‘氣象精靈’,給靶向發布地災預警提供了決策依據,不然‘空跑’多了對村民來說就是‘狼來了’。”天全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彭震說。
今年4月,雅安市智慧氣象服務平臺正式投入使用,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讓降水實況精準到6公里內,天氣預報精準到分鐘級。彭震解釋,“氣象精靈”連接著全縣雨量監測站,好比擁有一雙雙“千里眼”,實時“緊盯”地災隱患點動態,一有情況,立即拉響警報。
如何在天氣預報系統基礎上發地災預警?彭震說,縣上會同氣象、水利、應急、自然資源等部門專門建立了會商機制,預警產品制作是在通過預警模型自動計算、部門會商、專家修正下完成,預報時段內隨降雨情況適時調整預警信息等級。
預警不僅要信息準確,還要傳得快,收得到。通過“氣象精靈”,預警產品將第一時間以短信發送至縣、鄉、村、地災監測員四級責任人。同時,信息接收反饋采取閉環管理機制。也就是說,收到信息后,責任人要在15分鐘內點擊鏈接確認收到,超時或未確認值班人員將會電話通知。
“每天睡覺前,我都要反復查看手機,看是否有漏讀的短信、信號是否夠強、電量是否充足。”天全縣朱崗山橫洞駐地安全負責人姜浩說,只要收到地災預警信息,哪怕是最低的黃色預警,都會組織工人撤離到安置點避險。
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自今年汛期起,我省啟動地災分級預警,省級預警到縣(市、區)、市級預警到鄉(鎮、街道)、縣級預警到村到點到人。
[防汛日志]
天全縣思經鎮百家村地災監測員馬文波:不管天晴下雨都要巡邏
我今年51歲,是土生土長的天全人,當了4年的地災監測員。走到哪里,只要一下雨,神經就莫名緊張起來,然后會習慣性地到處走走看看,對裂縫什么的特別關注。
山里天氣,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艷陽高照,轉眼就傾盆大雨,所以不管天晴下雨我都要進山巡邏,晴天一天一次,雨天一天至少三次,發現災情及時上報,對監測結果進行登記。
說實話,最開始干地災監測員巡查、記錄都是憑經驗。后來,通過縣上培訓,技術人員上門講課,再加上高科技設備,我才慢慢摸清了地災的“脾氣”,學會了應對處置的辦法。比如,看到有小裂縫,就要用土填埋、用鐵鍬壓實。要是發現大裂縫,先用篷布蓋住,防止雨水繼續滲透,再上報技術人員來排查處置。
作為監測員,辛苦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責任。今后的工作中,我將一如既往,做好監測預警,加強巡查,確保鄉親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