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傍晚,隨著泉州到宜賓的航班穩穩地降落在四川宜賓五糧液機場,獨自在福建莆田漂泊了18年多的28歲小伙劉強在“寶貝回家”志愿者的陪同下,回到家鄉宜賓,與父親劉增和團聚,實現了尋找父親的10年夙愿。
過往
5歲時父母離婚
后因走投無路 父親將他寄養給他人
7月2日一大早,四川宜賓城區東浩街一棟老舊的居民樓,65歲的劉增和已經開始忙碌,準備著迎接兒子劉強回家的飯菜。劉增和的女朋友給劉強準備了宜賓特色美食李莊白肉、鹵味等。
據劉增和回憶,他是宜賓城區交通街人,生世很坎坷,其父在他一歲多時去世,是母親把他拉扯大的。由于家庭原因,他幾乎沒讀幾天書,只能歪歪扭扭地寫幾個字。后來,他搬到了宜賓江北居住。
劉增和說,劉強的媽媽是李莊鎮人,在劉強五歲左右和他離婚,此后不久去世,他獨自帶著兒子討生活。
為了養家糊口,他說自己擦過皮鞋、拉過三輪,但一直居無定所,兒子劉強也沒有按時讀書。
劉增和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約在劉強八歲時(與劉強的記憶有出入,劉強說自己和父親分開的時候才五六歲),經一個熟人介紹帶著兒子到福建打工。由于父子倆生活無以為繼,他將兒子寄養給一個湯姓的當地女子。
“他們寫了個字據,念給我聽,但沒有交給我。”劉增和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雙方見面的地點是一個小旅館,對方由一個人帶劉強去了外面買零食、玩耍,他向對方承諾將來經濟條件改善后,會要回兒子并支付生活費。
失聯
曾存有地址和電話
誰知聯系時發現手機號少一位
劉增和否認收取了對方錢財,強調只是把兒子寄養在對方家里,雙方不存在金錢交易。“我讓他們把字據復印一個給我,被拒絕了,對方寫了一個地址和電話給我。”在劉增和珍藏了20多年的一本袖珍地圖冊內頁,記者看到了一行文字:“福建省莆田市九五醫院旁湯大姐”,后面是一串10位數字,而當時的手機號已經是11位。
“對方說地址和電話號碼給我了,就不用再給字據。”劉增和說,后來自己尋找兒子撥打該電話號碼時,發現一直打不通,經人提醒才發現電話號碼少一個數字。此外,介紹他到福建打工的熟人也失去了聯系。劉增和說自己為了尋找兒子,跑過全國很多地方,也曾向相關部門和媒體求助,但都無果。
至今,劉增和還保留著兒子年幼時的照片、自己尋找兒子和打工所購買的火車票,以及湯女士寫給自己的地址、電話號碼等。“如果不是走投無路,我們父子也不至于此。”對于突然“找上門”來的兒子,劉增和又驚又喜。
那是2022年6月的一天,劉增和突然接到宜賓警方的電話,要他去抽血做親子鑒定。后來,警方告訴他:兒子找到了。
團聚
兒子10歲開始漂泊至今
求助尋親 在志愿者幫助下找到父親
據志愿者介紹,劉強曾經一直是黑戶,直到去年,莆田當地派出所才給他上了戶籍。目前,28歲的他沒有成家,也沒房子,在莆田做微商勉強維持生活,自稱收入很少。
劉強記得自己和父親分開時才五六歲,自己被父親交給了一個不認識的女人,后來他又被“賣”給了另外的家庭,在接觸“寶貝回家”志愿者時,劉強甚至記得第一個家庭把自己轉手時收了多少錢。但面對紅星新聞記者的追問,劉強表示自己不記得了,“你要問他們。”
大約10歲時,劉強離開第二個家庭,開始在莆田大街小巷流浪,讀書也就此中斷。在十七八歲靠勞力掙錢吃飯之前,劉強說自己都以流浪乞討為生。對于讀書,他說可能念到了小學三年級,直到去年才有戶口。
“你能接觸到的工作,我都干過。”劉強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到了十七八歲,他覺得自己不能再乞討了,要做工養活自己。為了吃飯,他在工地下過苦力、發過傳單、干過銷售……目前在做電商,“能賣的都賣,但收入很少。”
也就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劉強萌生了要找到父親的想法。為了尋找父親,他曾向網絡、媒體求助,最后在“寶貝回家”志愿者的幫助下,終于和父親劉增和團聚。但遺憾的是,媽媽已在20多年前去世,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父子倆見面時仍顯得很陌生。
“沒什么感覺。”劉強說,自己已經把很多事情都看淡了,沒什么“心不心結”的。
不過,當劉增和得知兒子的處境艱難后,他希望媒體的關注能給劉強帶來幫助,給兒子甚至是自己解決一個穩定的工作。
紅星新聞記者 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