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旅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省建立了高校研培、職業教育、專題培訓和師帶徒四級培訓體系,依托四川大學等省內四所研培院校,以傳統工藝為重點,扎實推進傳承人群研修培訓工作。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以來,我省投入專項培育資金2000余萬元,培訓傳承人1400余人次。相關部門還不斷為傳承人隊伍提供交流機會,組織傳統工藝項目參加成都國際非遺節等重大展覽活動,開拓傳承人視野,加強學習交流。
作品參加了此次巴黎國際工藝創新博覽會的劉氏竹編省級傳承人劉江感嘆,“眼界開闊了,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的路徑也更加清晰了。”
助力鄉村振興
把傳統工藝做成網紅
保護傳承傳統工藝,并非只是把老手藝鎖在深閨。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和非遺工坊,讓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得以為鄉村振興助力。
崇州道明鎮竹藝村,中央美術學院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便建在這里。工作站以道明竹編等非遺項目為依托,著力打造崇州道明鎮竹藝村為核心的竹文化生態空間,其竹編產品設計制作水平得到極大提升,竹藝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網紅村。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紅表示,“道明竹藝村是傳統工藝帶動鄉村振興的典型案例,值得借鑒。”
四川兩座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一是中央美術學院駐四川成都傳統工藝工作站;另一個是唯品會駐四川涼山傳統工藝工作站。該工作站則以彝族服飾、刺繡、銀飾等項目為重點,引入時尚設計品牌和院校,組織多場培訓、采風和對話活動。
2021年、2022年,工作站連續舉辦兩屆涼山非遺創新設計大賽,推動品牌和本土設計師非遺產品設計生產能力提升,傳統彝族服飾頻頻走上T臺,驚艷著都市人群。
6月11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四川非遺主會場上,4個省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同時簽約,繼續實現智力資源與傳統工藝資源共享互補。此外,全省依托傳統工藝項目,在鄉鎮設計了140余個非遺工坊,并認定了50個省級非遺工坊,將以此帶動鄉鎮傳統工藝和相關文創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非遺工坊的全面建設,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的路徑。優秀案例不勝枚舉。馬邊縣彝族刺繡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喬進雙梅積極推動彝繡產業促進婦女居家靈活就業,帶領婦女致富奔康,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并入選“2020年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東柳醪糟等非遺企業也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