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鳥瞰廣安市廣安區龍安鄉群策村,綠色柚林與廠房、民居、公路及遠山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張國盛 攝

  賀樊麗 四川在線記者 鄧涵予

  6月24日,在廣安市2022年“鉅惠夏季·暢享購車”惠民汽車展開幕式現場,40個汽車品牌、176種車型登臺亮相,活動推出的疊加優惠政策,更是吸引不少消費者看車、購車。

  活動首日,共賣出汽車118輛,成交額1500余萬元。

  此次車展是廣安千方百計穩增長促發展的舉措之一。近期,廣安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穩定市場主體,助企紓困解難。廣安各區市縣也采取多種方式亮出實招,打好穩住經濟大盤的硬仗。

  措施謀“實”助力經濟“煥活”

  6月24日當天,與176種車型同步亮相車展的,還有廣安推出的第二期電子消費券。根據活動安排,6月24日至7月23日,凡是在廣安本地注冊的汽車銷售企業購買新汽車,且8月3日前在廣安本地注冊登記上戶的購車者,可按每臺車1500元的補貼標準獲得購車補貼。

  “惠享廣安券是廣安市激發消費市場活力,加速市場回暖,推出的一款電子消費券。”廣安市商務局局長蔣志虎解釋說,該消費券將分3期進行發放,首期的促銷重點在餐飲、零售行業,已于6月18日趁著“6·18”的消費熱度進行了派發。7月初還將在家電行業啟動購買優惠活動。

  “今年廣安計劃發放消費券累計達千萬元。”蔣志虎表示,希望借此幫助廣安市場消費回暖,提振企業經營信心,帶動經濟良性發展。

  將著力點落到市場、企業所需的實處,日前廣安市政府出臺《廣安市加快經濟恢復扎實穩定增長若干政策措施》,30條措施涉及財政金融、項目投資、工業發展、房地產和建筑業、商貿消費、交通物流、穩崗就業等方面,全力支持穩定市場主體,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

  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針對工業,政策措施從穩崗擴崗、物流補貼等方面降低企業成本,鼓勵企業復工復產和工業項目加快復工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多做貢獻,推動企業滿產達產、增產超產。

  支持工業項目復工提速,措施拿出的是“真金白銀”:對2022年前三季度新培育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戶獎勵5萬元;對2022年銷售收入首次達到5億元以上的,每戶獎勵10萬元;10億元以上的,每戶獎勵20萬元;30億元以上的,每戶獎勵30萬元;50億元以上的,每戶獎勵100萬元。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廣安落實《廣安市招商引資政策二十條(試行)》,打響招商引資“夏季大會戰”,推進制造業招商引資百日攻堅和外商投資服務專項行動,統籌調配各類資源,依規推行工業項目“簽約即供地”“交地即交證”,推動工業項目落地開工。同時,大力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備案制企業投資項目開工前政府審批時間壓減至40個工作日內。

  廣安市稅務局成立了重點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工作專班,落實專人為全市企業進行專題輔導、排查疑點數據、跟蹤退稅進度,幫助企業從退稅申請到辦理完成提供一站式服務,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6月30日,小平干部學院二期工程建設現場,核心建筑綜合樓主體正加快建設。鄧林靈 攝

  發展謀“快” 各地“硬招”不斷

  廣安市各區縣也紛紛發力,從生產建設到保障到服務,“硬招”不斷。

  6月27日,位于川渝高竹新區附近的達渝高速公路高竹互通項目施工現場,一臺臺大型挖掘機、壓路機正緊張有序地作業,運輸車來回穿梭。

  此前,該項目一度因土石方堆積影響進度。通過協調,用于臨時堆積土石方的新堆碼場10天內得以建立。目前,該項目全面按照進度表“掛圖施工”,已經完成工程總量的25%,完成投資約4500萬元。

  鄰水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正落實項目投資“紅黑榜”通報考核機制和“一個重點項目、一名掛聯領導、一個主管部門、一個責任單位、一套工作方案”推進機制,每月召開集中調度會,全力推動項目工期往前趕、在建項目提速度、竣工項目快投產。

  項目推進拉滿弓,政府助企惠民的行動也持續進行,持續優化投資興業和干事創業“兩個環境”。

  6月17日上午,正在參加華鎣市“送崗下鄉”專場招聘會(高興站)的華鎣市高興鎮居民楊鳳,在了解現場招聘企業薪資待遇后,與四川大千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就業意向書。

  “這已是華鎣本月組織的第3場線下招聘會。”廣安市就業局就業指導科科長周海月介紹,今年以來,廣安各地在線上、線下同時發力,積極開展公共招聘進校園、百日千萬網絡招聘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幫助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

  服務保障企業發展,廣安正全力幫助企業解決用工需求,扎實做好穩就業保就業工作。“截至6月21日,廣安市各地已舉辦各類招聘會23場,服務企業342家,達成就業意向2000余人。”廣安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周海月表示,廣安市將全面貫徹落實上級部門政策部署,加大社保費“降緩返補擴”政策宣傳和兌現力度,著力減輕企業用工負擔。同時,全面對接裝備制造、綠色化工、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用工需求,積極搭建招聘求職供需平臺,力促就地就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