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謝穎
7月14日清晨,天剛放亮,巴中市通江縣空山鎮后壩村村民肖后江習慣性地早起,去田間和羊圈轉一圈,查看是否有野豬光顧的痕跡。就在一個月前,有野豬闖進羊圈,導致2只羊失蹤,1只被咬死。
眼下,隨著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逐漸成熟,包括空山鎮在內的通江縣北部山區一些鄉鎮,進入了一年一度的野豬致害高發期。
與生態環境不斷變好所伴生的,是野豬種群泛濫日益造成的不容忽視的危害。2021年7月,通江縣被省林草局確定為野豬危害防控試點縣之一,就在當月,政府邀請專業捕獵隊開展的首場獵殺行動,受到廣泛關注。
試點近一年,通江縣防控成果如何呢?7月13日,封面新聞記者從通江縣林業局獲悉,去年以來,全縣獵捕野豬數量大約40多頭,“這個數據和目標值差距太大,也遠遠低于公眾預期。”相關人士坦言。
公眾最感興趣的,當然是緊張刺激的捕獵場面以及豐碩的戰果。在現行法律政策框架內,通江能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可供推廣的辦法或機制?當是試點的價值所在。
不算漂亮的成績單
一年前,綿陽江油的一支捕獵隊攜裝備和威風凜凜的獵犬馳援通江,在本土力量輔助下,2天半時間內獵殺野豬8頭。就在同時,這支隊伍在另一個試點縣——綿陽北川展開行動,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重——一只價值高達6萬元的進口獵犬陣亡。
按照計劃,到2021年底前,通江縣要捕獵野豬750頭。“這是在預估總數基礎上,按照一定標準測算而來的。”縣林業局野保中心工作人員說,當然,確定這一目標,把槍支保障考慮了進去。
事情并未如預期發展。2021年7月,綿陽這支全省唯一擁有持槍證的隊伍離開通江后,就再也沒回來。沒有“外援”,只得依靠本土力量,由60多名資深獵戶或退役軍人組成的4支獵捕隊伍,拿到了合法證照,所有人員均購買保險,林業局將捕獵隊信息廣而告之,哪個鄉鎮如有需要,可以聘請前往,費用仍按每頭2000元包干結算。
由于沒有槍支,捕獵隊仍采用最傳統的方式:放出獵狗驅趕、包圍,一番周旋待野豬精疲力竭后,獵手再伺機用長刀或長矛砍、刺。與此同時,林業部門還采購了十來套不銹鋼籠子,在籠內放一些食物“守株待兔”誘捕,但時間一長,生性敏感的野豬并不中招。
進入7月,各種農作物日漸成熟,野豬頻頻進入人們視野。各路求助電話一天比一天多,4支隊伍輾轉各地,每天早晨天剛放亮就進山,餓了啃一口干糧,往往天黑才收工。
縱然手段原始,也時有捷報傳來。據統計,去年7月以來,全縣共捕獵野豬40余頭。雖尚不及2021年度目標值的零頭,但在隊伍少、沒有獵槍的情況下,取得這個成果也極不容易。
拉鋸狀態仍在持續
與主動進攻同時進行的,是積極防御策略。林業部門在至誠鎮試點,為緊鄰山林的大面積農業種植帶,加裝了2000多米長的不銹鋼圍欄,“確實能起到一定阻隔作用,但投入太大,顯然難以持續。”林業部門還采購了100多套聲控報警裝置,發放給一些重點村鎮。
村民們窮盡智慧,與野豬長期戰斗。后壩村村民肖后江養了60多只黃羊,為防野豬侵擾,他采取圈養模式,但20多天前的一個夜晚,野豬從鐵絲網的一處缺口內鉆進來,聽到羊的慘叫聲,肖后江循聲追去,野豬丟下一只已被咬死的20來斤重的小羊,一頭鉆進了松樹林,另兩只個頭稍大的羊則不知所蹤。雖然沒有看到“兇手”的面目,肖后江從野豬發出的聲息判斷,“應該是個大塊頭,重量可能300斤以上。”
除了保護羊群,肖后江還要防范野豬糟蹋玉米、馬鈴薯。他在地里安裝高音喇叭,循環播放槍聲、鞭炮聲、哨聲,最初確有一定震懾作用,但時間一長就失去效果,他經常在手機監控視頻看到,野豬就在喇叭底下若無其事地啃食。
肖后江聽說縣里組織有狩獵隊,特地打電話到鎮政府求援,被告知還需等一段時間。“玉米很快就成熟了。”肖后江很著急。
海拔1200米的至誠鎮元山子村,因為去年7月的獵殺行動,野豬消停了相當長一段時間,但后來卷土重來,如今又重回人與野豬對峙拉鋸的狀態。
突破口在哪?
捕獵力量有限,缺乏強力進攻手段,長期遭受野豬困擾的南江縣,面臨同樣的困局,該縣僅有一支合法注冊的捕獵隊伍。
“槍支申請難度極大,目前幾乎沒有可能。”一位經驗豐富的資深獵戶透露,在眾多制約下,采用安全高效的設備,是重要突破方向。“獸夾屬于禁用品,它有金屬齒輪,越掙扎咬合越緊,會對動物造成傷害,甚至可能夾斷腿腳。”但獸套能不能采用呢?這位獵戶認為,相較于獸夾,獸套對獵物傷害性要小很多,且安裝有報警裝置,獵戶在手機上獲取信息后,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把對獵物可能造成的傷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據了解,去年以來,巴中市公安、林業相關人士多次到通江、南江調研,與有經驗的獵戶座談,廣泛問計于民,希望能找到可行的、又不突破政策紅線的解決方案。
“對于每一個方案,我們都很審慎態度,正在深度研究。相信能盡快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