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加緊農田灌溉 全力抗旱保苗

  在雙祠堂村,玉米已長到2米多高,持續高溫讓玉米出現萎蔫,葉片邊緣和尖部發黃干枯。

  “玉米受災比較嚴重。”秦光榮說,當前春季播種的玉米正值灌漿期,持續高溫讓灌漿期的玉米提早催熟,導致灌漿不飽滿,而夏季播種的玉米也陸續進入揚花期,高溫熱害不利于玉米授粉。

  川中、川南、川東等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伏旱,特別是旱地玉米、豆類受影響較大。

  “大部分玉米、大豆都種植在缺少灌溉設施的旱地里,不易保水。”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南方區域高產栽培崗位科學家雍太文說,根據近期調查情況來看,7月上旬播種的夏大豆受高溫晴熱影響較大,造成出苗困難和幼苗生長受阻。

  為應對高溫干旱天氣,農業農村廳要求,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緊抓有利的降水天氣,根據水稻、玉米、薯類、大豆等不同作物做好以水肥調控為主的田管工作,確保作物植株正常生長,產量正常形成。同時,各地要繼續組織派出防汛抗旱工作組,深入田間地頭,指導幫助農民群眾落實防汛抗旱措施,抓好農業災后生產恢復。

  “自旱情發生以來,我們成立了9支農業防災減災應急小分隊深入旱情較重的平武、鹽亭、梓潼、安州等地,在田間地頭指導農戶科學抗旱。”綿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全市還全面排查檢修噴灌、滴灌等農田灌溉設施,提水2.7億立方米,灌溉面積195萬畝。

  7月18日,德陽中江縣永太鎮多寶村,經過一輪灌溉之后,前幾天干涸開裂的稻田又變得濕潤起來,田間綠意蔥蘢。

德陽中江縣永太鎮多寶村,經過一輪灌溉后的稻田綠意蔥蘢。德陽中江縣永太鎮多寶村,經過一輪灌溉后的稻田綠意蔥蘢。

  中江縣地處都江堰人民渠灌區的尾水片,為緩解農田用水難題,村里修建了三個堰塘,“今年6月份我們就提前做好了儲水工作,最近派上了用場。”中江縣金穗源糧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常滔說,今年合作社種植了1000余畝水稻,目前田間旱情有所緩解,不會對水稻造成太大影響。

  強化科技服務 及早謀劃晚秋糧食生產

  7月以來,四川還組織農業技術專家前往各地,傳授“抗旱”秘訣。最近兩周,省農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員李旭毅就和團隊成員,奔赴中江、犍為、翠屏、瀘縣等地,指導各地農戶科學抗旱。

  “除了及時灌水補墑降溫之外,還可以給水稻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增加作物抗旱能力,確保灌漿。”

  連日來,雍太文教授與團隊成員也多次前往仁壽、榮縣、安居等大豆主產區,了解高溫天氣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影響。

  “對于玉米和大豆,還可以增施抗旱劑與葉面肥。”雍太文說,高溫時期可采用葉面噴肥,既有利于降溫增濕,又能補充大豆、玉米生長發育必需的水分及營養。此外,高溫干旱也會導致玉米大斑病、銹病、大豆蚜蟲等病蟲害爆發,各地還要注意防治病蟲害。

  對于后期可能出現的暴雨洪澇災害,農業農村廳也提前作出安排部署。農諺講,“久旱之后,必有大澇”。“降雨會緩解部分地區的旱情,但同時也要防止發生洪澇災害,各地要盡早做好田間開溝防澇工作。”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此外,晚秋生產是全年農業生產最后一道防線,也是大災之年“遇災補歉”的重要措施。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地要及早謀劃晚秋生產,抓好面積、物資、技術和示范落實,及時改種、補種和增種,確保全省晚秋糧食作物面積達到850萬畝以上。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