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城樓到館驛嘴區域有石頭護欄。

  隨著生態環境改善,長江東門水域成了每年紅嘴鷗越冬覓食的天然“食堂”,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市民來此喂紅嘴鷗。但因有護欄,人們所站位置距水面高達三四米,很少聽聞發生溺水事故。

  ▲東門城樓區域有石欄桿。

  瀘州館驛嘴是沱江和長江交匯處,即使是水勢相對平緩的沱江瀘州城區段,江灘公園、休閑區域也建有石頭欄桿。雖然也有階梯通往更低的江水中,但汛期一條警戒線,就能阻止大多數人涉水冒險。

  社區回應:

  在“飛機壩”增設3個救生點

  放置救生設備 強化巡江力度和防溺水宣傳

  “飛機壩”所涉長江岸線之長,橫跨了瀘州市江陽區北城街道、南城街道和大山坪街道。從館驛嘴到寶來橋,屬于北城街道;從國窖大橋到長江生態園,歸大山坪街道國窖社區管;寶來橋到國窖大橋岸線最長,屬于南城街道濱江社區地界。

  南城街道濱江社區黨委書記袁國建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從2019年到2022年6月28日,“飛機壩”濱江社區段共發生了兩起溺水事故,其中之一就是今年6月28日5歲兒童落水事故;另一起則發生在兩年前,兩次事故造成一死一失蹤。

  跟許多長江沿線城市一樣,瀘州因水而興,當地市民自古就有親水傳統。過去,江和城之間,往往有保留原始地貌的河灘把兩者隔開,城是城,江是江,界限明顯,人并不容易接觸到水。隨著城市發展,沿江城市很多修建了濱江公園、親水步道、平臺等設施,城市和江水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人們的安全意識似乎也越來越淡化。

  瀘州海事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長江瀘州主城區段,港區海事處接到人員救助報警34起,出警34起。其中23起會同公安、消防、市民成功救助23起26人,其余11起未發現落水人員;2022年,接人員落水救助報警19起,成功救助12起12人,其余7起未發現人員落水或失去生命體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