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獻 四川在線記者 魏馮

  如果讓你回憶過去幾天的行動軌跡,你能想起來嗎?如果時間準確到每分鐘,你又能想起多少?有一群人,他們每天不厭其煩地去詢問、核對、佐證一個個人們易遺忘的軌跡細節,只為四川盡早實現“追陽斷鏈”。

  他們就是流調隊員,負責調查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等工作,全力阻斷疫情傳播。

  8月11日,根據成都衛健委官方消息,成都市中、高風險區全部清零。四川“7·15”關聯疫情在7月23日基本結束,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61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15例;截至8月10日24時,“7·20”關聯疫情累計報告本土確診病例128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79例。

  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2020年以來,我省首次面對一周內、在同一地區,由兩種不同毒株引發的疊加疫情,這兩個毒株均呈現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平均潛伏期短的特點,給流調工作帶來巨大挑戰。

  7月15日至8月上旬,數以千計的流調隊員奔波在成都、眉山等地,與新冠病毒賽跑。“我們的工作必須更準、更快、更全。”省衛健委上述負責人表示。

  更準

  窮盡一切辦法只為精準找回“丟失記憶”

  8月11日,成都市風險區全部清零的消息傳來,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簡稱四川疾控)應急辦工作人員、流調隊員張倫長舒了口氣。

  張倫向記者講述了前段時間的艱難時刻。

  “有居民很愿意配合流調,但確實想不起來細節。”張倫說,這種情況下,他們就要旁敲側擊,變著法子問問題。“我們問‘你跟你的鄰居有見過面,打過招呼嗎?有在一個空間呆過嗎?’很多人不一定把鄰居認得全,但如果換個問法‘前幾天,有人跟你在同一樓層走出過電梯嗎’,可能就會得到準確答案。”

  一線流調隊員還要善于多方佐證。張倫回憶,一位密接人員說大概和4名朋友聚過餐,當他挨個詢問參與聚會的人員,關于人數的答案卻不盡相同。“經過一個一個打電話佐證,嚴密推理后最終確定當天有8人一起就餐或就餐時一起呆過,精確把人員鎖定。”成都市金牛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員、流調隊員曾海寧表示,碰上本人不清楚的,他們也會找周邊親友多方求證。

  也有一些通過語言難以溝通的情況。“有一位確診的老年患者,很多關鍵信息都不記得了。鑒于她本人正在接受治療,我們就回到現場,用微信跟她視頻,一點點核對信息,最終成功還原軌跡。”張倫說。

  流調隊員有時還會主動承擔起安撫患者的角色。遇上確診司機,曾海寧和隊員會安撫對方:“莫慌,我們會協助您盡快治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您放心。”還有一些經營者擔心提供支付記錄后,會影響生意,張倫和同事安慰他:“不用擔心,我們會保護您的隱私”。。。。。。

  重復、仔細、瑣碎、連續地工作有時讓張倫很疲憊。“壓力大,但也要堅持。”張倫話鋒一轉:“何以解千愁?唯有四川美食!”稍微有空隙時間,張倫就會和同事們買點夜宵,大家圍坐在一起,吃點東西聊聊天,然后繼續投入到忙碌的流調工作中,很快,一個通宵就又過去了。

  更全

  流調溯源首次“質控前移”現場盯漏

  在成都本輪疫情中,一線流調人員旁邊多了個新角色——質控專家。

  過去幾輪本土疫情流調工作中,都有一名總質控專家,根據病例4小時核心信息分析可能遺漏的線索和存在問題,提出補充流調建議。這次,四川流調溯源首次將質量控制環節“前移”——由四川疾控和成都、綿陽、自貢疾控的5名流行病學專家組成的質控專家組首次沖在成華區一線。他們既要盯流調溯源全流程,也要負責流調全流程的質量控制,第一時間解決流調溯源中所遇到的問題。

  四川疾控急性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副主任醫師吳朝學就是一位質控專家組成員。“風險點位有哪些?”“風險人群有哪些?”“傳播鏈的來源是哪里?”這三個問題是流調隊員的必答題。“為保證流調準確性,我們和流調隊員一起去一線,結合現場場景、流調報告判斷流調隊員確定的排查點位是否正確、是否存有遺漏、是否有時間盲點,以及是否還有不明確的密接人員待判等。”

  吳朝學舉例,7月28日,流調小組反饋:成都市成華區某老小區三棟樓的不同樓棟、不同樓層出現確診患者,且前期流調顯示未出現明顯的感染關聯性。“我第一直覺就是——很多老小區的下水道是用直管排污,這種非密閉的結構可能存在病毒通過下水道排污過程形成氣溶膠傳播可能,增大其樓內居民的感染風險;還有可能是老舊小區樓間距小,存在近距離的‘窗對窗’造成傳播風險。結合現場摸排情況,我們會把這些可能情況通過技術手段一一驗證,獲得一個準確的答案,并寫進流調報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