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藺縣大村鎮供水站工作人員攔河筑壩,并安裝471米管網引水。鐘旭娟 攝

  周夢穎 四川在線記者 高啟龍

  8月10日下午4點,瀘州市合江縣農業農村局農機站負責人張軍收到一則消息,縣里剛剛研究通過了一筆抗旱資金,很快將撥付給各個鄉鎮用于抗旱工作,“這也是一場及時雨。”

  7月以來,四川省多地遭遇持續高溫晴熱天氣,部分地區出現旱情甚至人畜飲水困難。省防汛抗旱指揮部于7月15日啟動了四級抗旱應急響應。

  合江縣是傳統的農業生產大縣,持續的高溫天氣,讓不少鄉鎮出現了農田灌溉難題,部分地區人畜飲水供給不足。記者在合江縣白米鎮、望龍鎮等地看到,稻田里“長”出了深淺不一的裂紋,玉米葉被烤得枯黃,泥土被曬得滾燙。

  “我們這兒將近半個月沒下雨了,天氣熱,人能往陰處躲,農作物可沒地兒躲。” 合江縣白米鎮轉龍灣村種植大戶王吉全告訴記者,自家150余畝稻田里還養了魚和蟹,雖然水稻已經陸續收割,但魚和蟹還得養到10月份左右,“幸好,村上的提灌站發揮了作用。”

  記者在轉龍灣村的一處提灌站內看到,一臺大型水泵正轟鳴著將位于不遠處水庫里的水輸送到幾百米外的稻田里。正在工作的這臺水泵旁,躺著一臺25千瓦的嶄新的水泵作為備用。當地解釋:一旦出現意外,備用水泵能立即更換。

  為應對持續的旱情,合江縣已投入資金320余萬元。“我們已啟用96座提灌站,能夠灌溉農田10萬余畝,并且可以滿足周邊部分群眾的生活生產用水。”張軍說,對于偏遠地區用水難的問題,相關部門組織送水車,解決飲水困難。

  下午5時許,白米鎮史壩村的提灌站,幾名維修人員拿著工具,來到維修現場投入到施工中。

  “自出現旱情以來,全縣多個部門都在想方設法解決缺水期間群眾用水、農田灌溉用水的難題。”張軍說,這個利用太陽能發電、全縣最大的提灌站將于近兩日投入使用。

  白米鎮史壩村的提灌站利用太陽能發電。周夢穎 攝

  “獼猴桃、高粱、玉米等經濟作物不同程度受損,58個村民小組生活用水困難。村民急,我們也急。”古藺縣大村鎮供水站片區負責人戴華說。面對日益嚴峻的旱情,大村鎮堅持黨員“動”起來,把群眾“帶”起來的工作方式,與群眾共同商量抗旱措施,發動16000余名群眾參與。

  高溫天氣在稻田里留下裂痕。周夢穎 攝

  為最大限度減輕干旱的影響,大村鎮按照“先保人畜飲水后保產業”的原則,從7月16日開始至8月8日,出動送水車62次向缺水群眾送水62車,三輪車摩托車送水500余車,人畜飲水問題得到局部緩解。

  同時,該縣水務部門還深入山林,尋找新水源。“僅高山村1天就完成管網鋪設471米,新增水量60方/小時。”戴華告訴記者。

  古藺縣大村鎮高山村在尋找新水源時發現地下水,安裝管道進行引水入戶。鐘旭娟 攝

  據了解,古藺縣還成立了9個片區供水站供水保障應急處置組,24小時待命,負責各片區供水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搶險人力、物力保障,保障供水設施設備安全運行。同時,充分利用降雨時機,采取蓄、引、攔等方式加強蓄水、應蓄盡蓄,全縣水利工程目前蓄水2500萬立方米,為旱災防御奠定了水源基礎。

  “一直這么下去不是個事,正好我住在長江邊,能先自己解決用水問題就自己解決。”今年53歲的周偉國,是合江縣望龍鎮四合山村村民,家里種有3畝水稻和1畝紅薯菜地,為了應對干旱天氣,幾日來,他都用自家水泵從江中抽水灌溉農田,開展自救。

  “縣上還及時收集飲水困難、農作物及牲畜用水困難、受災情況、氣象情況等信息,指導鎮街適時啟動農村供水應急預案、摸排缺水情況,想方設法及時開展應急送水,解決全縣農村缺水期間的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合江縣水務局機關黨委書記李慶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