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祖明遠 綿陽觀察 郭超英
將上游清水送抵田間
問渠:1名“渠長”=“一渠清水”=5000畝農田保收
8月17日14時許,關上水閘,隨著小河水位升高,清水開始從閘門旁的分水口汩汩流出,蹲在河邊目送清水一路沿著水渠流向水稻田,40歲的三臺縣老馬鎮村民王詠菠才松了一口氣,緩緩站起身來。
王詠菠在河邊種植了100多畝水稻,因為干旱少雨,今年夏天他從旁邊的柳池河引水出來,以保障種植用水。
給農作物“解渴”的清水,其實來自于近百公里外的武都水庫。
通過這條10公里長的小河和周邊幾十公里的宛如“毛細血管”的水渠,武都水庫的清水,成了周邊5000多畝農作物的“救星”。“不然有可能大面積受災減產,現在看來農業風險損失已經降到最低。”王詠菠說。
打通水庫與農作物間的“最后一公里”,當地一名名“渠長”功不可沒。
位于三臺縣老馬鎮的武引工程高復分干渠 郭超英 攝
渠長要干啥?平時巡查水利設施
沿著柳池河向上約10公里,是一個小型水庫——大青杠樹水庫。在這里,四川在線記者遇到了任常清,他既是會龍村黨總支書記,也是圍繞這個水庫延伸出的水渠“渠長”兼“水庫長”,類似的渠長遍布三臺縣383個村子。他給記者講述了水庫下游5000余畝農田的“解渴”辦法。
大青杠樹水庫水面超過35畝,庫容超過12萬立方米。因為干旱,其原本的存水早已用于周邊農田灌溉。現在水庫里的水,都來自上游的武都水庫——再向上游行車7公里左右,通過一個斗渠,來自武都水庫的清水不停向水庫注入。
三臺優質糧油示范區 郭超英 攝
據同行的三臺縣武引局副局長邱秋介紹,為緩解旱情,三臺縣已從武都水庫協調了6800余萬立方米輸水,隨著旱情的持續,這一數字可能突破8000萬立方米。
為確保調來的清水有效輸運到田間,水渠成為工作中的關鍵一環。全縣共有8000多公里的各級水渠,要發揮其作用,關鍵還要看“渠長”們。
作為會龍村村級河長,任常清還是村里各級水渠的渠長,他肩負著全村水庫、河流、塘埝、渠系巡查重任。
大青杠樹水庫也有一處小病險。當時,任常清發現堤壩下方的放水口有些不對——放水口上方原本平整的地面出現一處凹陷。經過排查發現出現了地面沉降,后經過鎮政府組織人手修復,很快問題得到解決。
三臺縣永明鎮水磨河 郭超英 攝
渠長管什么?主要保用水暢通
今年的干旱一度讓王詠菠有些措手不及。根據三臺縣農業局相關統計,入汛以來,三臺縣33個鄉鎮均遭遇不同程度旱災,農作物受災面積3505.04公頃。
久旱缺水,種的又是用水量較大的水稻,這讓王詠菠更加焦慮。雖然三臺縣早已向相關部門申請,協調武都水庫、團結渠、魯班水庫調水以緩解旱情保障農業生產,但上游來水一路翻山越嶺,但在進入稻田前的“最后一公里”,卻讓他很為難。
柳池河是條小河,河道狹窄,而在夏季往往由于上游暴雨導致河水猛漲,隨之而來的是雜物淤塞。
為解決下游村民農業用水所需,渠長王詠菠將情況向老馬鎮匯報。由此,老馬鎮協調了60臺次的工程機械,以清理包括柳池河在內的多條自然河道和水渠。“主要是上游沖下來的垃圾雜物,既妨礙送水,也危及行洪。”老馬鎮鎮長黃逢春說。
清理水渠惠及全村大部分農田,村民也積極響應,僅清理渠道就動員了600多人次參與。“用到水的村民基本都來了,大家投勞,大家受益。”任常清說。
據三臺縣水利局統計,今年汛期前共對全縣渠塘堰庫啟動巡查治理,以保通保暢防洪排水抗旱蓄水等,累計清理淤塞水渠超16公里,清理淤泥11萬立方米。
四川在線記者來到柳池河邊,看到的是清澈見底的河水。河道不寬但很平整,一兩片落葉隨著河水緩緩向下游飄去,河兩岸的土層上還能看到機械挖掘過的痕跡。
因為清理了河道、水渠中的淤積,水體清澈,可以清晰看到河底。這也解決了王詠菠的另一個顧慮——他種植的10畝高端水稻一斤能賣10元,對水質要求也不低。
8月17日下午,圍繞大青杠樹水庫的渠系也漸漸清晰起來——上游的斗渠將武都水庫的清水注入水庫,水庫下方有兩個放水口,清水由此經柳池河向下延伸,再經由河道上的一個個分水口,注入田間的宛如毛細血管的渠道,輸送到農作物旁邊。
正在結穗的稻谷 郭超英 攝
當天晚上,王詠菠帶上一柄鐵锨,繞著稻田細細尋找田埂上的缺口,唯恐田里的水泄露出去。“距離水稻收獲還有20多天,還要小心高溫導致‘逼熟’,還不能掉以輕心。”王詠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