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世

  自1908年四川瓦山首次發現后再無記錄

  1908年11月,西方植物獵人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在四川西部收集植物資源時,曾采集到3份處于果期的衛矛科植物標本,并記錄了采集地為四川瓦山。

  1913年,植物學家盧森諾和阿爾弗雷德·雷德爾根據威爾遜1908年在四川西部采集的3份果期標本命名為Euonymus Aquifolium發表。

圖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圖據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四川植物志》第4卷(1988年)衛矛科編寫專家依照發表的原文進行了翻譯,并根據當時的命名習慣將拉丁詞改為Euonymus aquifolius,同時為其擬中文名為尖齒衛矛,將其分布地點記錄為四川省洪雅縣瓦山。

 尖齒衛矛Euonymus aquifolium Loes。 & Rehder照片 尖齒衛矛Euonymus aquifolium Loes。 & Rehder照片

  《中國植物志》第45卷第3分冊的衛矛科編寫專家曾記錄了另一次該物種的采集,但沒有提及標本存放的標本館,且該標本記錄只有果,不但沒有花,而且連葉也沒有,所以標本是否為尖齒衛矛這種常綠的厚革葉植物存在疑問。基于對尖齒衛矛形態特征特別是果實形態的觀察,在編寫《中國植物志》時,衛矛科研究人員將尖齒衛矛從衛矛屬轉移到溝瓣屬,擬名為Glyptopetalum aquifolium冬青溝瓣。

  此后一百多年間,不少植物學家都試圖尋找該物種的活體野生種群,但都無功而返。

  “我很幸運。有的研究衛矛科植物的專家找尋它十多年,也有科研人員為了找它摔下山受了傷,但都沒有結果。”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胡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