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
從無名雜菌逆襲為“菌中之王”
引來“采挖大軍”,帶動多地松茸產業
實際上,松茸走上“神壇”不過短短三四十年,就完成了從無名雜菌到高端食材的“逆襲”。
紅星新聞記者采訪了解到,松茸在我國食用歷史并不太長,直到1980年以前,松茸在國內還是籍籍無名的雜菌。由于松茸特殊的味道,在滇西還被稱為“臭雞樅”,并不受當地居民青睞,很少有人食用。
但是,從1985年開始,日本對中國松茸大量進口,松茸價格迅速上升。進入日本市場的松茸,價格也水漲船高,從幾毛錢一斤漲到幾百元一斤。“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引爆了國內松茸市場,松茸一舉成為“菌中之王”。
松茸價格暴漲,引來“采挖大軍”。由于松茸價格高昂、銷售一本萬利,采挖松茸成為當地村民的臨時主業,僅一兩個月可收入數萬元,甚至10萬-20萬元。在一些地方,全村80%村民都在采挖松茸,成為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近年來,“天價松茸”頻頻登上新聞。2020年5月,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新鮮松茸一公斤的價格在1.3萬到1.5萬元。而一周前,松茸的價格每公斤2.6萬多元;今年5月,云南一位商戶稱賣出一斤三兩的松茸,售價多達78000元,單價竟然高達6萬元每斤,商戶還稱這叫“神仙松茸”……
對于“天價松茸”,當地有商家直言:“5月份并不是松茸產出旺季,僅有少量被采到,物以稀為貴,價格高也是正常市場行情。”不過,也有人認為是炒作,“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斤常見,但破萬元的價格卻相當罕見,拍賣會上那些極品松茸能賣出萬元的價格。”
松茸也帶動了產業發展。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云南松茸產量占全國30%以上,香格里拉的產量占云南65%以上。從1985年開始,云南松茸銷往日本,很快成為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超過1000噸年出口量、6000萬美元產值。
據云南媒體報道,每年七八月松茸采收季,上萬客商爭相加入到香格里拉松茸的交易行列中。四川雅江的一名商戶也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雅江本地登記在冊的松茸商戶有3000多家,“比以前翻了好幾倍。”

↑雅江縣的松茸交易
擔憂:
兩年前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
近年來松茸逐年減產
松茸需求端日益火爆,但供給端卻令人擔憂,松茸的產量在持續下降。在采訪中,一些收購商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這些年,松茸減產消息不絕于耳,特別是近幾年愈發嚴重。如今,不少村民感嘆:松茸越來越少。
2020年,松茸首次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引發關注。據該紅色名錄信息顯示,松茸是世界上最著名和最昂貴的食用菌之一,在歐洲和亞洲地區分布廣泛。由于環境的惡化和大規模掠奪式的采集,50年評估期內,松茸的存有量下降約30%。
“如果運氣比較好,走一公里就能發現一顆松茸。”四川雅江的村民多吉說,現在采集松茸的人比較多,加上今年干旱天氣持續幾十天,松茸產量下降,越來越難找。“前幾年,每天能撿到10多斤,現在情況不比以前,一天只能找到兩三斤。”
木里縣也是四川乃至全國重要松茸產區之一,松茸年產量達500噸。“以前,松茸不值錢。30多年前,大家才知道值錢,開始上山采集。”當地村民王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今年前期雨水多,后期干旱少雨,山上松茸比較少,“我家一名親戚去年靠采松茸賣了11萬元,但今年只賣了3萬多元。”
云南香格里拉的一名村民也稱,松茸不值錢時,山上到處都是,“以前,有的人一天可以采上百斤,但現在一天只能采幾斤、十多斤。”對于采集松茸的變化,一些村民這樣形容:“以前,拿背簍上山背,現在,拎手提袋就可以了。”
松茸產量主要根據當年雨水、光照等氣候條件有所增減,不過整體年產量在遞減。中國食用菌協會數據顯示,2010年前中國松茸產量在7000~8000噸;2015年松茸產量為5200噸,2016年為4528.4噸。
據云南迪慶州市場監督管理局《2021年香格里拉松茸產業市場調研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香格里拉市城區松茸市場攤位有80個,2020年有90個,2021年則飆升至340個,與之對應的銷量則呈現逐年遞減的態勢。2019年城區松茸市場松茸銷量為700噸,2020年為750噸,2021年則降至450噸。
松茸減產,收購商感受明顯。從業十年的雅江收購商胡毅向紅星新聞記者表示,往年他們公司每年收幾噸松茸,但今年只收了一噸多。“今年預計少了九成的產量。”香格里拉一名收購商也表示,今年干旱少雨,松茸晚上市20多天,“往年到了7月開山銷售,過去每日收購量可達30噸,但今年7月中旬每天收購量僅3噸。”

↑商戶收購的鮮松茸
保護:
列入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多地出新規保護松茸資源
松茸減產有氣候因素,也有人為因素。松茸收購商及村民向紅星新聞記者坦言,在利潤驅使下,一些采菌人對小于5厘米的童茸和可以產出孢子的老茸也毫不留情,不僅賣不上好價錢,還破壞了松茸的種群繁衍,這種“殺雞取卵”式的采集方式導致松茸逐年減產。
有專家指出,松茸對生長環境要求非常苛刻,它只能存活在沒有任何污染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須和松樹根系形成共生關系,而且共生樹種的年齡必須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絲和菌塘,同時還依賴柏樹、櫟樹等闊葉林提供營養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實體。
據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已于2021年8月7日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通告(2021年第15號)公布,此次共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455種,40類。名錄中明確將“松口蘑(松茸)”列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對此,云南香格里拉、四川雅江、四川木里等地的人民政府也發文稱,部分地區無序采集松茸童茸和開傘松茸,嚴重影響松茸保育促繁,導致松茸資源遭受不同程度破壞,產量和質量呈逐年下降趨勢。
“嚴厲打擊非法采集、出售、收購、運輸松茸童茸和開傘松茸等破壞松茸資源的違法行為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今年6月至8月,上述三地政府相繼發布了通告:禁止任何單位、社會團體、企業、個人非法采集、出售、收購、運輸松茸童茸及全開傘過熟茸,為松茸資源保護邁出重要的一步。
松茸童茸是指長度小于5厘米的松茸,開傘松茸是指松茸子實體菌帽完全展開的松茸。各地通告稱,擅自非法采集、出售、收購、運輸的,一經查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各地通告還表示,加大松茸資源保護宣傳力度,將該規定納入村規民約,每年劃定當年采集區,實行輪采和休采制度,采集后回填菌塘, 引導群眾科學采集,營造全民共建共管共護松茸資源的良好社會氛圍,實現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
通告發出后,各地進行了宣傳。四川木里的一名村干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目前,鎮、村干部都進行了大力宣傳,做到了家喻戶曉,現在都知道童茸、熟茸不能采。”四川、云南的多名收購商也表示,“現在不收小于5厘米的童茸或開花破膜的老茸,一旦發現會被相關部門處罰。”
為了保護松茸資源,各地還采取了諸多措施。比如,香格里拉市的“世界松茸第一村”吉迪村,全國首創新型包山“保育擴繁”模式,確保松茸的可持續發展,不會減產甚至絕產;在四川雅江縣,建成四川首個松茸交易中心,還成立了松茸產業協會等。
松茸還能“瘋狂”多久?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沒有準確答案,因為松茸的價格受產量、市場、產地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不過,胡毅等人表示,“松茸目前無法人工種植,具有稀缺性;同時,國內外對松茸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另外,各地出臺保護政策,促其實現可續發展,提升松茸的品質。未來,還是看好松茸產業的發展。短期,松茸的價格預計會持續偏高。”
云南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孫達鋒說,松茸是大自然的饋贈,松茸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保護是前提,珍惜和保護有限的資源,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紅星新聞記者 江龍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