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院消化內科發起第二次“腸道洗滌菌群移植健康供體”志愿者招募。
什么是“腸道洗滌菌群移植健康供體”?
看不懂?直白一點,就是招募捐獻糞便的身心健康的志愿者,經過問卷調查—與醫生面對面訪談—完善抽血、糞便檢查等層層篩選,合格后才能成為一名供體。
而洗滌菌群移植,簡而言之是供體捐獻糞便后,經過標準化糞菌制備,通過分離純化將功能菌群移植到存在腸道菌群紊亂的患者體內,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臨床治療方式。
什么?糞便能治病?雖然聽起來有些“重口味”,但這確實是一項臨床有效且成熟的醫療技術。
實施洗滌菌群移植技術,在正式應用到臨床治療前,還需要經歷合格供體招募這道難題。

糞便能治病?這是真的!
用糞便治病,古來有之。
東晉時期葛洪撰寫的《肘后備急方》中記載:“飲糞汁一升,即活”。明朝時期,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20多種用人糞水治病的療方。當然,古代認知水平有限,并不知道其中的原理。
在普通人的認知里,糞便是排泄物,是垃圾、廢物。
但,糞便真的是廢物嗎?
華西第四醫院消化內科住院醫師蔡琳解釋說,從成分上看,糞便主要是由水、未消化的食物纖維、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分泌物、腸道菌群和脂肪等組成。
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腸道菌群,是人體細胞數量的10倍。“如果腸道菌群‘手拉手’,長度可以繞地球兩圈半。”蔡琳說。
所以,從成分上看,糞便其實是相對“干凈”的。
之所以讓人覺得糞便是“骯臟的”、“廢棄物”,臭味,是重要因素。而糞臭味,來自一種叫“3-甲基吲哚”的成分,又叫糞臭素。
但很少有人知道,把糞臭素稀釋到足夠低的濃度,就是制作香水的重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