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
集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像比對
實現打拐工作信息化
反拐尋親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困難重重。要尋找的親人大多與親人離散十年以上,尋人線索可能只是一個模糊的地名、人名,甚至是乳名、綽號。特別是被拐兒童,沒有照片、沒有記憶,有時所有技術和方法都用上,也不一定有結果。在茫茫人海中查找、分析比對線索,是一項非常枯燥單調的工作,從繁雜海量的信息中找到有價值的線索難度更大。
為了讓失散家庭早日團圓,胡祥雨在反拐尋親線索核查中,集合互聯網、公安大數據、人像比對,實現了打拐工作信息化。
2019年9月,胡祥雨接到內蒙張某某代母尋親的網上問政案。接手案件后,他通過7天認真細致地查證比對工作,通過人像技術準確認定了張某某母親的四川戶籍身份,從而進一步查找到張母在四川射洪的直系親屬,如期完成了該交辦案件。
2020年初,1988年被拐賣到江蘇的馮某(當時6歲)在網上尋親。胡祥雨憑著馮某提供的對綿陽人民公園以及老家周邊環境的依稀記憶和姓氏,通過公安大數據、網上海量的信息查詢,初步確定拐出地為綿陽市涪城區塘汛鎮,并深入當地村社摸排,最終幫助馮某與親生父母成功團聚。
2021年7月,雙胞胎女兒被拐32年的王某夫婦向“胡祥雨工作室”求助。胡祥雨立即為王某夫婦采樣入庫并開展調查,經過3個月的層層篩查,在公安大數據、遺傳信息核查和人像比對中,發現福建廈門人汪某銀(女,34歲)與王某夫婦DNA數據相似,汪某銀與安徽人趙某珊(女,34歲)人像相似度達98%。隨即四川、福建、安徽三地警方協作,成功找回兩個孩子。
“一個又一個家庭的團圓,與打拐工作信息化密不可分,同時也轉變了綿陽公安打拐警務模式。”胡祥雨說。
真誠:
真誠勸慰被拐女子
歷時半年助她與親生父母相認
事非經過不知難。1998年,唐某夫婦之女唐某冉(1996年出生)在桑棗鎮失蹤。2021年初,通過DNA盲比、核查,確認唐某夫婦與河北人王某蕓具有親緣關系。
然而,因王某蕓對身世毫不知情,不愿意相信自己被拐,極不配合民警工作。胡祥雨歷時半年,一方面與其親生父母、養父母深入交流,解除了親生父母、養父母的諸多顧慮;另一方面與王某蕓通過微信聊天進行心理引導,逐漸使其承認和接受了親生父母。同年6月,胡祥雨代表綿陽公安在北京為唐某夫婦和失散23年的女兒舉行了認親儀式。
胡祥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在一些被拐賣兒童比較集中的地方,收養家庭、當地居民對相關話題非常敏感,甚至還會對公安機關加以防范。為積極穩妥推進反拐尋親工作,避免引發失蹤被拐兒童與原生、收養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糾紛,調查人員只能謹慎地進行排查、走訪、詢問、比對、溝通等工作。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反拐尋親工作再繁瑣艱難,但心中首先想到的是真誠。”胡祥雨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一直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電話、微信、短信以及專程赴外地登門走訪,面對面交流等多種方式,與失蹤被拐兒童及其家庭成員保持長期聯絡,循序漸進地開展思想勸慰和心理疏導工作,以真摯換信賴、以誠心換信心,順利爭取到失蹤被拐兒童與收養家庭的配合,實現了離散家庭的和諧團圓。
成果:
幫助200多個家庭團圓
“這是對愛堅持的結果”
每當找到一個失蹤兒童,謙虛低調的胡祥雨將其認定為“對愛堅持的結果”。正是因為心中有愛,在“團圓”行動、打拐行動等專項行動中,胡祥雨取得了斐然的成績。
2021年,公安部決定在全國開展反拐“團圓”行動。綿陽市由胡祥雨牽頭此項工作,篩查有價值的尋親線索2000余條,幫助142名兒童找到親生父母,幫助66名婦女和成年男性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親人,使200多個破碎的家庭圓了“團圓夢”,為失散家庭舉行認親儀式75場。
繼2021反拐團圓行動以后,公安部決定2022年3月1日至12月31日在全國范圍深入開展打拐專項行動。1-4月,胡祥雨反拐團圓工作室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共找回各類失蹤被拐人員26人。工作室面向全國失散家庭和尋親兒童開展工作,采集尋親人血樣502份,通過DNA技術、新技術篩查、人像比對、偵查摸排、公安信息化核查等手段比中、排查出歷年失蹤被拐兒童310人,現已確認親緣關系父母子女19對(其中失蹤60年以上1人、30年以上10人、20年以上6人)。同時,深入開展思想勸慰,用心有溫度的工作,積極爭取尋親與被尋人之間實現雙向奔赴,為19對父母找回失散多年的孩子,找回歷年被拐婦女4人,失蹤成年男性3人。
胡祥雨先后5次榮立個人三等功,4次嘉獎。
他說,每當尋親成功后,看到離散多年的親人久別重逢的淚水,心中那份充實和成就感就會讓他覺得有價值很快樂,反拐尋親這件事不論多難也要一如既往地做下去。
岳波 紅星新聞記者 湯小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