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川觀新聞記者 鄧涵予

  近日,由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簡稱《規劃》)正式公開發布。

  《規劃》共12章,2.8萬余字,包括規劃背景、總體要求、優化重慶都市圈發展布局等章節,其中明確重慶都市圈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渝中區等21個區和四川省廣安市。

  廣安成為目前全國唯一全域納入跨省域都市圈的地級市。

  入規

  直接點名廣安56處,間接涉及82處

  “全域入規”,《規劃》直接點名廣安的重大事項有56處,間接涉及82處。“這也是廣安撤地設市以來得到國家、省級規劃支持事項最多的一次。”廣安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包永紅介紹。

  其中,在第三章優化重慶都市圈發展布局板塊,明確“用好渝西高鐵、襄渝鐵路,研究論證重慶渝北至四川廣安的鐵路項目,支持廣安市加快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支持四川省華鎣市、鄰水縣、武勝縣、岳池縣開展國家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創建,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強化制造業配套、物流服務等功能,引導人口合理流動,打造特色鮮明、功能完善、協作高效的新型衛星城”等內容。

  《規劃》還明確建設川渝高竹新區、合(川)廣(安)長(壽)協同發展區等跨區域合作發展功能平臺,并設置專欄明確重點建設任務。

  蓄勢

  從地緣之“近”到規劃之“進”

  梳理《規劃》,記者發現第一章規劃背景中明確提到“人文交流和經貿往來密切,渝廣合作走深走實”。

  “渝廣合作走深走實”,可以從廣安市民“小車跑成都、大車跑重慶”的說法中得到印證。廣安作為四川距離重慶中心城區最近的地級市,與重慶往來十分頻繁,廣安市民口中的“大車”就是滿載工業品、農業品、游客的大貨車或大客車。

  一項調查顯示,在與重慶中心城區的空間距離上,廣安到重慶“兩江四岸”核心區的距離與長壽、南川兩個同城化先行區相當,到重慶中心城區的距離比重慶很多下轄的區縣都近。

  更重要的是,廣安與重慶經濟、人文往來頻繁、融合度高。一組數據即可說明:廣安50%工業配套重慶、60%游客來自重慶、75%以上農副產品銷往重慶,16萬多名勞動者在重慶就業……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持續推進,廣安與重慶的聯系更加“緊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共建設10大功能平臺,廣安占3個,其中,廣安和渝北聯合打造的川渝高竹新區更是起步最早、推進最快、最能見效的共建平臺,其承接重慶主城區產業外溢和功能疏解的重要職能已經顯現。

  包永紅介紹,去年11月召開的廣安市第六次黨代會確定實施“同城融圈”戰略,掀起了廣安融入重慶都市圈干事創業的熱潮。

  今年來,廣安制定《廣安市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行動方案》,確定了十大重點任務,并打響同城融圈交通三年大會戰等。在與重慶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上,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南北大道、川渝大道等交通設施加快推進;在共建“軌道上的都市圈”上,城際鐵路列車“公交化”開行、跨省公交相繼開通;在推進公共服務上,跨省供水、供電、辦稅等探索不斷深化。

  “《規劃》的發布,將為廣安實施‘同城融圈’戰略、加快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區提供國家級規劃支撐,有利于廣安更好地承接重慶極核輻射帶動,直接全面參與國家現代化都市圈建設,發展位勢從區域邊緣邁向戰略前沿。”包永紅表示。

  融圈

  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近日,在位于鄰水縣的廣安高新區,四川弘融新精密鑄造有限公司汽車零部件及通機部件生產項目建設正順利實施。

  同樣爭分奪秒推進度的,還有川渝高竹新區科技創新基地項目。8月26日清晨,項目施工現場4臺塔吊同時運轉,150余名工人分布在各個施工點位上。“我們現在抓緊時間趕進度,爭取年底首期投用。”項目負責人任思亮說,《規劃》出爐,讓大家干勁十足。

  川渝高竹新區南北大道三期項目正加快建設。鄧涵予 攝      

  《規劃》中,被專節專欄提及的川渝高竹新區,對未來也有謀劃。川渝高竹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唐家文表示,新區將按照《規劃》要求,進一步優化完善新區空間布局,全力推進新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提升新區產業發展能級,全面加強新區軟硬環境建設,聚力攻堅城鄉融合和“兩區分離改革”。

  根據《規劃》,廣安要全面融入重慶都市圈,著力打造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

  交通是“融圈”的前提。廣安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葛勇表示,接下來將推動渝廣交通一體化融合發展先行示范區建設,推動包茂高速高竹互通、南北大道三期等項目建設,加快廣安至重慶同城融圈快速通道前期工作。

  如何將廣安打造成為重慶都市圈北部副中心?廣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李壽喜表示,在國土空間規劃編制中,將與重慶建立對接機制,加強空間布局銜接,做大做強中心城區,提升中心城區中心度和首位度,促進區域整體實力提升,做大經濟體量,做強城市經濟,激活人氣,提升對周邊地區的吸附力。

  據悉,廣安即將召開市委全會,對進一步貫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作出安排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