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田之路
四川瀘定地震發生以來,受災嚴重的石棉縣備受關注。為防止次生災害,有一支隊伍緊跟救援隊的步伐,深入草科鄉、高坪鄉等地,走遍每一處山洪溝,眼觀、記錄、摸排。截止至9月7日玩,排查石棉縣全覆蓋62條山洪溝(73處危險區)。
兵分兩路水陸并行:水上吊降乘船 徒步穿越隧道
地震發生以來,四川省地質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共派出100多人前往雅安石棉縣,主要對震后地質災害進行排查。高級工程師郭華所在的隊伍于9月5日晚11點多抵達石棉。因險情嚴峻,隊伍當晚組織工作會議和準備工作,次日一早即開展排查工作。任務要求是兩天要全覆蓋石棉境內62條山洪溝(73處危險區)。
“我們做過山洪研判,地震后山體崩塌滑坡,堆積在溝道里面,一旦發生降雨就會產生堰塞體。”郭華說,在出發前,隊伍于水利部門溝通,將需要排查的點位放在影像地圖上面。
9月7日,三支隊伍到達王崗坪水庫,由于道路還未搶通,他們只能通過乘船和徒步穿越大崗山隧道兩種方式進入草科鄉。
“如果所有隊伍都一起走,就找不到最快進入的辦法,我們當即決定兵分水陸兩路。”郭華幾人準備從水庫乘船穿越進入,但由于水庫周圍周圍都是垂直邊坡,無法正常走下去,只能采取用吊車吊降到水面乘船的方式。
“看到幾十米的垂直高度,郭華坦言心里還是有點怕。他自己從業10多年,去地質災害地區的次數數不清,用過安全繩攀爬,與飛石擦肩而過,但用吊繩下降還是第一次。但此刻,他只想著今天怎么能進去。
“危險緊張是本能反應,我不能因此害怕而退卻。里面人員是通信中斷的情況,傳達的信息很少,如果我們不進去,就掌握不到一線災害情況!”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郭華的肩膀、腰部、腿部,都綁上了安全繩,在通過吊車吊住,勻速慢慢放下。“水面上有皮劃艇的應急人員接應,一下就覺得還是安全了。”
一只橡皮艇載6人,庫區水很深,載人情況下行進速度較慢,因沿河繞行,路程比徒步穿越隧道長很多。
落實點位:邊問邊拍 無人機記錄災害隱患
穿越水庫和碼頭后,他們又徒步六公里,另一支從大崗山隧道徒步穿越的隊伍和他們先后到達草科鄉。
排查隊伍當即從準備好的影響圖上,找出提前標注的隱患點位,逐一進行排查。通過于當地老百姓和水利部門的溝通,在每個點位進行查看,“有沒有河流斷流、河水變渾濁等情況,有沒有落實阻塞了山溝,一邊看一邊問。”同時,用無人機沿著溝道進行航飛,掌控每處隱患點的情況。
一旦監測到險情,排查隊伍會根據流域、流量,來判定是不是危險區域,需不需要應急避險,會同相關部門進行人員撤離。郭華和隊員于7日晚返回石棉縣,對資料成果進行整理,提出應急處置建議。另外的隊員繼續在草科鄉深入進行排查。
無論是沿途的落石、垮塌,還是吊降的恐懼,都沒有讓郭華退縮,“這段工作只是抗震搶險的一個縮影,還有很多奮戰在一線的工作人員因通信、通行原因,還未能傳出奮戰畫面,我們會繼續堅守下去。”